登记完表格,苏晚忽然想起一件事:“对了,林先生还说,想在梧桐巷建一个‘老巷记忆馆’,把大家的老物件都收集起来,这样即使不去上海,游客也能看到咱们梧桐巷的故事。”老人们顿时欢呼起来,张奶奶拉着苏晚的手:“那可太好了!我把我剪了一辈子的剪纸都捐出来,让年轻人看看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孙爷爷也说:“我把我老伴的绣花筐、我的老唱片都放进去,让这些老物件有个家。”
下午,苏晚和夏冉带着老人们的心愿,去了巷口的村委会。村主任听了她们的想法,当即表示支持:“这‘老巷记忆馆’不仅能保留咱们梧桐巷的文化,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是件好事!村委会可以提供场地,再申请点资金,把记忆馆好好装修一下。”他说着拿出一张巷地图,指着巷中间的一栋老房子:“这栋房子以前是村里的小学,现在空着,面积也够大,改造成记忆馆正合适。”
苏晚和夏冉跟着村主任去看那栋老房子,推开木门,里面的木质地板虽然有些陈旧,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显得格外明亮。“咱们可以把一楼分成几个展区,剪纸区、乐器区、生活物件区,二楼可以做个体验区,让游客学剪纸、学拉二胡。”夏冉兴奋地规划着,苏晚则拿出手机,拍下房子的各个角落,准备发给林先生,让他也提提意见。
回到忆槐亭时,吴叔已经生起了火,烤着刚熏好的腊肉。“快来尝尝,这腊肉里有桂花的香味,看看合不合上海游客的口味。”吴叔递过一块腊肉,苏晚咬了一口,咸香中带着淡淡的桂花香,确实比普通腊肉多了几分特色。“吴叔,咱们可以把这桂花腊肉做成礼盒,明年文化节的时候卖给游客,让他们把梧桐巷的味道带回家。”苏晚提议道,吴叔立刻点头:“我这就去多熏点,再研究研究桂花香肠、桂花鱼干,争取让上海游客尝到不一样的梧桐巷美食。”
傍晚时分,苏晚收到了林先生的回信,信里说他已经联系了上海的设计师,会尽快来梧桐巷,帮忙设计“老巷记忆馆”的布局。还说陈婉清老师计划下个月来梧桐巷,跟王爷爷一起排练《南北春声》,顺便看看梧桐巷的冬天,收集些创作灵感。
“林先生还说,上海的老洋房景区想跟咱们合作,在景区里设一个梧桐巷文化角,展示咱们的剪纸和二胡,让更多上海人了解梧桐巷。”苏晚念着信里的内容,王爷爷高兴地拿起二胡:“那我可得好好准备,等陈老师来了,咱们把《南北春声》练得再好点,到时候在上海的文化角也表演表演。”
夜幕降临,巷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积雪,显得格外温馨。老人们渐渐散去,忆槐亭里只剩下苏晚和夏冉。夏冉靠在亭柱上,看着巷里的雪景:“苏晚姐,你说明年春天的文化节,会不会特别热闹?”苏晚点点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肯定会的,到时候梧桐巷会有上海的评弹声,上海的老洋房会有咱们的二胡声,南北老巷的文化,会像这冬雪下的种子,在春天里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几天后,陈婉清老师如约来到梧桐巷。她穿着一件米色的大衣,手里提着一个琴箱,刚下大巴车,就被巷里的雪景吸引住了:“这梧桐巷的冬天太美了,比我想象中还要有韵味。”王爷爷早已在巷口等候,见到陈老师,立刻迎上去:“陈老师,可把你盼来了!我这几天天天练《南北春声》,就等着跟你合奏呢。”
陈婉清跟着王爷爷来到忆槐亭,亭内已经生好了炭火,桌上放着吴叔刚煮好的桂花糯米酒。“尝尝这酒,是吴叔用咱们梧桐巷的桂花酿的,冬天喝着暖身子。”苏晚给陈婉清倒了一杯,陈婉清抿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酒真好喝,既有桂花的香,又有糯米的甜,明年文化节一定要让上海游客尝尝。”
喝完酒,王爷爷拿出二胡,陈婉清也打开琴箱,取出三弦。“咱们先合一遍《南北春声》,看看哪里需要调整。”陈婉清说着拨动琴弦,三弦的醇厚与二胡的悠扬交织在一起,雪后初晴的阳光透过亭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两人身上,仿佛为这旋律镀上了一层金光。
“这里的节奏可以再慢一点,仿着雪落的声音。”陈婉清停下来说道,王爷爷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上次下雪的时候,我拉这段旋律,感觉雪落的声音跟这调子特别像。”两人反复调整,直到旋律完美融合,才停下来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陈婉清一边和王爷爷排练,一边走访巷里的老人,收集创作素材。她跟着张奶奶学剪纸,看着张奶奶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朵桂花,不禁感叹:“这剪纸里藏着的不仅是手艺,还有梧桐巷的生活啊。”她还跟着吴叔学做桂花腊肉,看着吴叔用桂花枝熏制腊肉,笑着说:“下次我回上海,也试着用老洋房院子里的腊梅枝熏点肉,看看能不能做出上海味道的腊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