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梧桐巷,槐香还未散尽,巷尾的石榴树已缀满了火红的花苞。当苏晚带着上海文化节的奖杯和满箱合作意向书踏上青石板路时,巷口的老槐树仿佛早已知晓喜讯,一阵风过,细碎的槐花瓣落在她的肩头,像是无声的欢迎。
“苏晚丫头回来啦!”张奶奶的声音从忆槐亭传来,她正领着巷里的孩子们剪石榴花剪纸,看见苏晚手里的奖杯,立刻放下剪刀迎上来。孙爷爷拄着拐杖紧随其后,吴叔也擦着手从记忆馆跑出来,连平时不爱出门的陈婆婆都站在院门口,探着脑袋往这边望。
苏晚笑着举起奖杯,阳光洒在镀银的杯身上,映得满亭光亮:“咱们的展位拿了‘最佳非遗展示奖’!上海的游客都喜欢咱们的剪纸、刺绣,还有吴叔的槐花糕,好几家文创公司和旅行社都想跟咱们合作呢。”她打开随身的公文包,掏出一叠合作意向书,“这家上海文创公司想开发槐花主题的香囊和丝巾,那家旅行社说要把双城游的班次增加到每周一次,还有上海的点心店,想长期卖吴叔的槐花糕和桂花酥。”
吴叔一听,眼睛顿时亮了:“真的?那我以后不用每次都带着蒸笼跑上海了?”苏晚点头:“他们说会派专人来梧桐巷对接,还想跟您学做槐花糕的手艺,保证味道跟您做的一样。”孙爷爷接过文创公司的意向书,指着上面的图案设计初稿,忍不住跟张奶奶念叨:“你看这槐花和老洋房的组合,跟咱们上次商量的多像,就是这花瓣的颜色还能再调调,用你上次说的上海胭脂色肯定更好看。”
正说着,夏冉骑着自行车从巷外冲进来,车筐里装着一摞信封:“苏晚姐!上海寄来的快递!有文化节的照片,还有几家媒体的报道,说咱们梧桐巷的手作是‘最有温度的非遗展示’!”她把信封往石桌上一放,拆开最厚的一个,里面装着厚厚的相册,第一张就是张奶奶在开幕式舞台上剪“南北春融”的特写,照片里的张奶奶眼神专注,红纸在她手中翻飞,台下的掌声仿佛能透过画面传出来。
“你看这张,吴叔给游客递槐花糕的样子,笑得多开心!”夏冉翻到一张吴叔的照片,照片里吴叔系着围裙,手里端着刚出锅的槐花糕,游客们围着他排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孙爷爷的照片则是在展位上刺绣的场景,阳光透过展馆的窗户落在他的银丝上,真丝绸缎上的“槐巷映洋房”已经绣出大半,连针脚都清晰可见。
“这些照片得好好存着,放进记忆馆的展柜里,让来巷里的游客也能看看咱们在上海的样子。”张奶奶小心翼翼地把照片从相册里抽出来,用干净的布擦了擦,“还有这些媒体报道,得贴在忆槐亭的宣传栏上,让大家都知道咱们梧桐巷的手艺走出江南了。”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彻底忙了起来。上海文创公司的设计师们如期而至,他们带着画板和色卡,每天跟张奶奶、孙爷爷泡在忆槐亭,讨论槐花主题文创的细节。张奶奶拿着上海胭脂盒,跟设计师比划:“这花瓣的颜色要淡些,像晨露刚落的样子,不能太艳,不然就少了江南的柔劲儿。”孙爷爷则拿着绣花针,在设计师画的底稿上戳出小孔:“洋房的窗棂得用盘金绣,这样才显精致,就像上海老洋房的铜把手,摸着手感就不一样。”
设计师们听得认真,时不时在画板上修改:“孙爷爷您说的盘金绣,我们回去就找绣线样品,保证跟您说的一样亮;张奶奶您要的胭脂色,我们明天就调出来,您看看合不合心意。”苏晚则陪着旅行社的负责人考察巷里的民宿,负责人看着巷尾刚装修好的“槐香小院”,忍不住点头:“这院子保留了江南老房子的格局,又加了现代的卫浴设施,游客肯定喜欢。下次我们组织游客来,就把这里作为主推民宿,再搭配剪纸、刺绣体验课,行程肯定能卖得好。”
吴叔则忙着跟上海点心店的师傅对接,他把晒干的槐花、桂花糖都拿出来,手把手教师傅揉面团:“槐花要选刚开的,晒的时候不能暴晒,不然香味就跑了;揉面的时候要顺时针转,力道得匀,这样蒸出来的糕才软。”点心店的师傅一边记笔记一边录像:“吴叔您放心,我们肯定按您的法子做,保证每个槐花糕都有梧桐巷的味道。”
七月初,上海文创公司送来第一批槐花主题文创样品——槐花香囊用的是素色棉麻布料,上面印着张奶奶设计的槐花图案,里面装着晒干的梧桐巷槐花和薰衣草,闻着有淡淡的清香;丝巾则是真丝材质,底色是浅杏色,上面绣着孙爷爷设计的“槐巷映洋房”,花瓣用的是上海胭脂色,窗棂用的是盘金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这香囊的绳子还能再改改,加个小小的槐花吊坠,挂在包上更好看。”张奶奶拿着香囊端详,“丝巾的边角可以缝上‘梧桐巷’的小布条,就像咱们的联名帆布包一样,一看就知道是咱们巷里的东西。”孙爷爷也点头:“香囊里的槐花可以再烘干些,这样香味能留得更久,游客带回去能香大半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