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梧桐巷,终于被桂花的甜香彻底裹住。清晨的雾还没散尽,巷口那几棵老桂花树就已缀满金黄的花苞,风一吹,细碎的花瓣像雪似的落在青石板路上,连忆槐亭的石凳上都积了薄薄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还带着沁人的香气。
苏晚踩着落桂往巷里走时,远远就听见吴叔院子里传来热闹的声音。走近了才看见,吴叔正领着几个年轻人往竹筐里装新鲜桂花,竹筐旁边摆着好几个大陶罐,罐口飘出淡淡的酒气。“苏晚丫头来啦!快来尝尝我新酿的桂花酒,比上次带去上海的更醇些!”吴叔手里还沾着桂花,就从陶罐里舀出一小碗酒递过来,琥珀色的酒液里浮着几片桂花,凑近一闻,满是甜香。
苏晚接过碗抿了一口,酒的醇厚混着桂花的清甜在舌尖散开,忍不住点头:“吴叔,这酒比上次的还好喝!上海超市那边要是看到,肯定要多订些货。”正说着,夏冉背着帆布包跑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快递单:“苏晚姐!上海非遗博物馆的快递!说是给孙爷爷的刺绣展览邀请函,还有详细的展览方案!”
孙爷爷这会儿正坐在忆槐亭里,戴着老花镜整理刺绣工具,听见消息立刻放下针线迎上来。夏冉把快递拆开,拿出一份烫金封面的邀请函,上面写着“特邀孙先生‘南北绣韵’刺绣专场展览”,展览时间定在明年三月,刚好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方案里还写着,博物馆会专门为孙爷爷开辟一个展区,不仅展示“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两幅代表作,还会收录孙爷爷老伴当年的刺绣手帕,配上文字故事,让游客了解这门手艺背后的南北情缘。
“这……这真是太好了!”孙爷爷拿着邀请函的手都在抖,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察觉,“我老伴要是知道她的手帕能进上海非遗博物馆,肯定会高兴得睡不着觉。”张奶奶也凑过来看方案,指着展区设计图说:“你看这展区的背景,用的是梧桐巷的老照片和上海老洋房的图片,跟你的刺绣多配!到时候我再剪些樱花、桂花剪纸,贴在展区周围,肯定更热闹。”
吴叔一拍大腿:“到时候我也去!给博物馆的游客送些桂花糕、桂花酒,让他们不仅能看刺绣,还能尝到梧桐巷的味道!”苏晚笑着把方案仔细收好:“博物馆还说会派设计师来跟孙爷爷对接,商量展品的摆放和故事讲解词,咱们得提前准备好孙爷爷和他老伴的故事资料,还有刺绣工具的老物件,让展览更有温度。”
接下来的日子,梧桐巷的甜蜜气息里又多了几分忙碌。上海非遗博物馆的设计师如期而至,每天跟孙爷爷坐在忆槐亭里,一页页梳理刺绣背后的故事。孙爷爷从旧木盒里翻出老伴当年的纺织厂工作证、绣花针、旧丝线,还有泛黄的老照片——有年轻时在上海老洋房前的合影,有刚到梧桐巷时在老槐树下的留影,每一件都藏着说不完的回忆。
“这根绣花针是她1959年在上海买的,当时她刚学会刺绣,说这针的钢口好,绣细活儿不费劲。”孙爷爷拿着一根磨得发亮的银针,眼里满是温柔,“这张手帕是她1965年绣的,那年咱们巷里的槐花开得特别好,她就把槐花和巷口的老井绣在了上面,说要留个纪念。”设计师一边听一边记,还把这些老物件拍照存档:“孙爷爷,这些故事我们会整理成文字,贴在展品旁边,再录成语音讲解,游客扫码就能听,这样大家就能更懂您的刺绣了。”
张奶奶则忙着准备展览配套的剪纸。她剪了一套“四季巷景”剪纸,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槐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腊梅,每一张都融入了上海老洋房的元素——樱花剪纸里藏着洋房的窗棂,桂花剪纸里缀着洋房的门牌号。“到时候把这些剪纸挂在展区的走廊里,游客从门口走到展区,就能看到梧桐巷的四季,再看孙爷爷的刺绣,就更有代入感了。”张奶奶把剪好的剪纸用红线串起来,挂在忆槐亭的柱子上,风一吹,剪纸轻轻晃动,像一串会动的风景画。
吴叔也没闲着,他把新酿的桂花酒装在小瓷瓶里,瓶身上贴着张奶奶剪的桂花图案,还在瓶底印上“梧桐巷”三个字。“到时候每个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免费领一小瓶尝尝,要是喜欢,还能买大瓶的带走。”吴叔算了算,“展览要办一个月,我得提前酿够五十斤酒,再准备两百份桂花糕,可不能让游客空着手回去。”
十一月初,上海那边又传来好消息——之前跟梧桐巷合作的文创公司,把槐花主题文创的销量报表寄了过来。报表显示,槐花香囊和丝巾上市三个月,已经卖出了五千多件,其中大部分买家来自上海,还有不少是通过线上平台从外地订购的。文创公司还附了一封合作意向书,想继续开发“冬韵系列”文创,把梧桐巷的腊梅、老灯笼和上海的圣诞装饰、老壁炉结合起来,赶在年底上市。
“冬韵系列!这个好!”夏冉看着意向书里的设计初稿,兴奋地说,“你看这腊梅丝巾,底色是深红色,上面绣着腊梅和上海老洋房的壁炉,多有冬天的感觉!还有这个灯笼香囊,用的是红色棉麻布料,上面印着张奶奶剪的腊梅图案,挂在圣诞树上肯定好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