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梧桐巷,被浓密的槐树叶裹得严严实实。清晨的阳光透过叶隙,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风一吹,细碎的槐花瓣像绿毯上的碎雪,轻轻落在忆槐亭的石桌上,连孙爷爷的刺绣绷子上,都沾了两瓣带着清香的花瓣。
苏晚踩着槐影往巷里走时,远远就听见忆槐亭里传来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走近了才看见,孙爷爷正坐在石凳上,手把手教一位穿浅蓝色连衣裙的姑娘绣槐花。姑娘的手指有些笨拙,绣花针好几次戳到指尖,却依旧攥着丝线丝线放弃。“别急,左手轻轻捏着布,右手慢慢把针送过去,像给槐花瓣描边似的。”孙爷爷的声音温和,手里的银针对着布面比划,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察觉。
“苏晚姐来啦!”夏冉从记忆馆跑出来,手里抱着一摞红色的学员登记表,“这是这个月刺绣培训班的新学员,有15个是上海来的,还有3个是从杭州特意赶过来的,都说想跟着孙爷爷学真本事。”她把登记表递给苏晚,指着其中一张说:“你看这个叫林晓的姑娘,是上海非遗博物馆李馆长介绍来的,她在上海开了家手作工作室,想把梧桐巷的刺绣带到上海去教学生。”
苏晚刚接过登记表,就看见吴叔端着一个搪瓷盆从巷尾走来,盆里装着刚蒸好的槐花糕,热气裹着槐香飘得满亭都是。“大伙儿尝尝新做的槐花糕!我加了点蜂蜜,比上次的更甜润些!”吴叔把盆放在石桌上,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订单,“上海甜品店的陈老板刚发消息,说这个月要多订100份槐花糕,还想让我做些槐花口味的冰粉,夏天卖肯定受欢迎。”
正说着,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张奶奶拎着竹篮往这边走,竹篮里装满了剪好的槐花剪纸,红色的彩纸上,槐花的纹路细如发丝,有的还缀着小小的上海老洋房剪影。“刚去巷口给游客送剪纸,碰到几个上海来的孩子,跟着我学剪了半个钟头,说要把剪纸贴在笔记本上,带回家给同学看。”张奶奶把竹篮放在石凳上,拿起一张剪纸对着阳光晃了晃,“你看这花瓣的弧度,比上个月剪的更自然了吧?上次去上海参加剪纸比赛,评委说我剪的花少了点灵动,我回家练了十几天呢。”
孙爷爷放下刺绣绷子,拿起剪纸看了看,点头称赞:“可不是嘛!这花瓣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下次咱们合作‘槐巷洋房’的刺绣和剪纸套装,肯定能卖得好。”他转头对苏晚说:“上次上海文创公司说想开发刺绣剪纸组合礼盒,我看现在就可以着手准备,我负责绣槐花和洋房,张奶奶负责剪配套的图案,再配上吴叔的槐花糕试吃装,肯定受欢迎。”
苏晚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今天就跟文创公司联系,让他们尽快出设计方案。另外,杭州的一家旅行社昨天联系我,想跟咱们合作‘江南非遗联游’项目,把梧桐巷和杭州的绸伞、苏州的苏绣串联起来,游客可以一次性体验三地的非遗手艺,咱们下个月就能开始试运营。”
夏冉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我这就整理梧桐巷的体验项目,把剪纸、刺绣、槐花糕制作都写进去,再配上巷里的风景照片,发给杭州旅行社。对了,上海的林晓姑娘说,想下周末带她工作室的学生来梧桐巷体验,大概有20人,我得提前安排好体验课的材料。”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忙碌像夏日的蝉鸣,热闹又充满生机。上海文创公司的设计师很快就发来礼盒设计方案——礼盒采用浅绿色的棉麻布料,上面印着孙爷爷设计的槐花洋房图案,打开后分为三层,上层放刺绣成品,中层放张奶奶的剪纸,下层装吴叔的槐花糕试吃装,还附带一张手写的“南北非遗手作故事卡”,介绍三样手作背后的文化渊源。
“这个设计太贴心了!”张奶奶看着方案里的故事卡,笑着说,“我要在故事卡里写清楚,剪纸里的洋房是上海石库门的样式,槐花是咱们巷里老槐树的品种,让拿到礼盒的人都知道这背后的缘分。”孙爷爷则指着刺绣图案说:“刺绣的丝线要用浅绿和米白,像槐树叶和槐花的颜色,这样跟礼盒的底色更配。”
吴叔也忙着调整槐花糕的配方,把试吃装做成小巧的方形,上面印着槐花图案,还在包装上贴了张奶奶剪的迷你剪纸。“试吃装要做得精致些,让游客尝了还想再买。”吴叔一边打包样品,一边跟夏冉说,“上海甜品店的冰粉我也研发好了,用槐花粉做的,加了蜂蜜和新鲜槐花,冷藏后吃特别爽口,明天就给陈老板送样品过去。”
七月中旬,杭州旅行社的“江南非遗联游”首批游客如期而至。30位游客背着轻便的背包,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梧桐巷,刚到忆槐亭就被满亭的手作氛围吸引——孙爷爷的刺绣班正在上课,学员们的绷子上都绣着不同阶段的槐花;张奶奶坐在石桌旁,教几位游客剪槐花剪纸;吴叔则在旁边摆了个小摊子,给大家递槐花冰粉,冰凉的甜意混着槐香,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