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梧桐巷,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温润的秋意。巷口那几棵老桂花树不知何时悄悄缀满了花苞,淡金色的小花藏在深绿的叶片间,风一吹,细碎的花香便像羽毛似的落在青石板路上,沾在行人的衣角,连忆槐亭的石凳上,都覆着一层薄薄的、带着甜香的“金雪”。
苏晚踩着晨露往巷里走时,远远就看见孙爷爷坐在亭子里,手里拿着一卷素色绸缎,正对着晨光比对丝线。他面前的石桌上摆着好几个丝线盒,浅黄、深金、奶白的丝线绕在竹轴上,像极了桂花从花苞到盛放的色彩渐变。“孙爷爷,您这是在准备新的刺绣图案吗?”苏晚走近了才发现,绸缎上已经用淡墨勾勒出了桂花树的轮廓,枝桠间还留着几个小小的留白,像是特意为某种纹样预留的位置。
孙爷爷抬头笑了笑,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在意,伸手拿起一根浅金色的丝线对着阳光晃了晃:“可不是嘛!上次上海非遗展结束后,北京的景泰蓝王师傅特意给我寄了几张纹样图,说想跟咱们合作‘桂韵京韵’的刺绣景泰蓝摆件。你看这绸缎上的留白,就是要绣上北京四合院的窗棂纹样,到时候王师傅再在摆件底座上做景泰蓝掐丝,把桂花和京味元素融在一起。”他指着丝线盒里的深金色丝线说:“这是我托杭州绸伞厂的李师傅找的‘桂金纱’线,织的时候掺了点真丝,绣出来的桂花会带着光泽,像刚沾了露水似的。”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文件夹从记忆馆跑出来,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却难掩兴奋:“苏晚姐!孙爷爷!北京文创园的张总刚才发消息,说咱们‘三地非遗联名礼盒’的设计方案通过了,他们还想在礼盒里加一个迷你版的‘桂巷京韵’摆件,作为限定款,只在中秋期间发售!”她把文件夹递给苏晚,翻开其中一页,指着设计图上的礼盒说:“你看,礼盒用了深棕色的木盒,上面刻着桂花、四合院、石库门的组合纹样,打开后分四层——第一层放孙爷爷的刺绣手帕,第二层是张奶奶的剪纸套装,第三层装吴叔的桂花点心,最下面一层就是迷你摆件。张总说,他们已经联系王师傅那边,下周就开始制作摆件底座。”
苏晚刚接过文件夹,就闻到一阵浓郁的桂香从巷尾飘来,转头一看,吴叔推着一辆小推车往这边走,车上放着好几个陶瓷坛子,坛口用红布封着,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快来尝尝新酿的桂花酒!我前几天摘了巷里的桂花,加了糯米和冰糖,酿了三天,今天刚开封,甜得很!”吴叔把推车停在亭边,打开一个坛子的封布,用小勺舀出一点酒递给苏晚,“你尝尝,比去年的更醇厚些,我特意加了点杭州的龙井茶叶,喝起来有股茶香,北京的李师傅说,他们那边的人就爱喝这种带点清苦后甜的酒,中秋送礼最合适。”
苏晚抿了一口,桂花的甜香混着龙井的清香在舌尖散开,余味悠长。她刚想说话,就看见张奶奶拎着一个竹篮从巷口走来,竹篮里装着好几张剪好的桂花剪纸,有的是单朵的桂花,有的是桂花与四合院的组合纹样,最精巧的一张,竟剪出了“梧桐巷-上海石库门-北京四合院”的全景图,连巷里的忆槐亭、上海的老虎窗、北京的门墩都清晰可见。“刚去巷口给游客送剪纸,碰到几个北京来的老人,说要把剪纸贴在中秋礼盒上,送给老家的孙子。”张奶奶拿起那张全景剪纸,对着晨光晃了晃,“你看这四合院的门墩,我特意参考了王师傅寄来的照片,连上面的花纹都剪得一模一样,下次跟刺绣、景泰蓝配在一起,肯定能让北京的顾客觉得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起剪纸看了看,忍不住点头:“可不是嘛!这细节比我绣的都细致!我看咱们‘桂巷京韵’摆件的纹样,就用你这剪纸的轮廓,我来绣桂花和巷景,王师傅做景泰蓝底座,这样三地的元素就都齐了。”他转头对苏晚说:“上次杭州旅行社的刘经理说,想在‘江南非遗联游’里加一个‘中秋非遗体验日’,让游客跟着咱们学做桂花刺绣、剪纸,再尝尝吴叔的桂花酒和点心,我看现在就可以准备,正好跟联名礼盒的发售赶在一起。”
苏晚眼睛一亮,立刻拿出手机:“我这就跟刘经理联系,把体验日定在中秋前一周,再让上海文创园那边同步发售礼盒,形成联动。另外,北京的张总刚才还说,想邀请咱们去北京文创园办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咱们给学生们讲梧桐巷的故事,教他们做简单的手作,时间定在十月中旬,正好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跟王师傅敲定摆件的制作细节。”
夏冉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我这就整理体验日的流程,把刺绣、剪纸、酿酒的体验项目都写进去,再配上巷里的桂花风景照片,发给杭州旅行社。对了,上海的林晓姑娘昨天发消息,说她工作室的学生想在中秋前再来梧桐巷,这次要学做桂花刺绣香囊,准备带回家给家人当中秋礼物,大概有30人,我得提前准备好绸缎和丝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