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梧桐巷,褪去了秋日的温润,裹上了一层清冽的冬意。巷口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伸向灰白的天空,却在枝梢间挂着几串风干的槐果,像一串串褐色的小灯笼。清晨的霜气凝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咯吱作响,忆槐亭的石桌上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阳光一照,便化作细碎的水珠,顺着石缝缓缓滑落。
苏晚裹紧了围巾往巷里走时,远远就看见孙爷爷坐在亭子里,手里捧着一个铜制的暖手炉,面前摊着一张素色的厚绸缎,绸缎上用淡墨勾勒出了雪景梧桐巷的轮廓——老槐树的枝桠上积着雪,忆槐亭的飞檐挂着冰棱,巷口还留着一串浅浅的脚印,像是特意为某种元素预留的位置。“孙爷爷,您这是在准备‘冬雪京韵’系列的刺绣作品吗?”苏晚走近了才发现,绸缎旁摆着几个丝线盒,银白、米白、浅灰的丝线绕在竹轴上,像极了冬雪从初降到堆积的色彩变化。
孙爷爷抬头笑了笑,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伸手拿起一根银白的丝线对着阳光晃了晃:“可不是嘛!上次从北京回来,王师傅特意给我寄了几张景泰蓝雪景纹样图,说想跟咱们合作‘冬雪京韵’的刺绣景泰蓝挂屏。你看这绸缎上的留白,就是要绣上北京四合院的雪景窗棂,到时候王师傅再在挂屏边框做景泰蓝掐丝雪纹,把梧桐巷的冬景和京味元素融在一起。”他指着丝线盒里的米白丝线说:“这是我托杭州绸伞厂的李师傅找的‘雪绒纱’线,织的时候掺了点细绒,绣出来的雪像刚落下来似的,摸着手感软乎乎的。”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从记忆馆跑出来,脸颊冻得通红,却难掩兴奋:“苏晚姐!孙爷爷!北京文创园的张总刚才发消息,说咱们‘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的展区设计方案通过了!他们还想在展区中心摆一个三米高的‘冬雪京韵’组合挂屏,作为展陈核心,由孙爷爷您的刺绣、王师傅的景泰蓝和张奶奶的剪纸共同完成!”她把文件递给苏晚,翻开其中一页,指着设计图上的展区说:“你看,展区分为‘雪巷非遗’‘京韵匠心’‘沪上传承’三个区域,‘雪巷非遗’区放咱们梧桐巷的刺绣、剪纸和点心;‘京韵匠心’区放王师傅的景泰蓝作品;‘沪上传承’区放林晓工作室的手作衍生品。张总说,上海非遗博物馆还会借展几件老上海的雪景刺绣,跟咱们的作品做对比展陈。”
苏晚刚接过文件,就闻到一阵浓郁的糖炒栗子香从巷尾飘来,转头一看,吴叔推着一辆改装过的保温小推车往这边走,车上放着几个不锈钢的保温桶,桶口冒着淡淡的热气,裹着栗子的甜香飘得满亭都是。“快来尝尝新炒的糖炒栗子!我加了点桂花蜜,比上次的更香甜,还暖身子!”吴叔把推车停在亭边,打开一个保温桶,用夹子夹起一颗栗子递给苏晚,“你尝尝,这栗子是北京的王师傅托人寄来的怀柔栗子,比咱们这边的更粉糯,他说北京人冬天就爱啃这口,正好用来做‘冬雪京韵’系列的点心配料。”
苏晚剥开栗子尝了一口,粉糯的果肉混着桂花蜜的甜香在舌尖散开,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她刚想说话,就看见张奶奶拎着一个竹篮从巷口走来,竹篮里装着好几张剪好的雪景剪纸,有的是单朵的雪花,有的是雪花与四合院的组合纹样,最精巧的一张,竟剪出了“雪落三地”的全景图——梧桐巷的雪槐、上海石库门的雪檐、北京四合院的雪狮门墩清晰可见,连忆槐亭石桌上的暖手炉、上海洋房的老虎窗积雪、北京门墩旁的雪堆都细致入微。“刚去巷口给游客送剪纸,碰到几个上海来的游客,说要把剪纸贴在‘冬雪京韵’礼盒上,寄给北京的朋友当冬礼。”张奶奶拿起那张全景剪纸,对着阳光晃了晃,“你看这四合院的雪狮门墩,我特意参考了王师傅寄来的照片,连狮子的鬃毛纹路都剪得一模一样,下次跟刺绣、景泰蓝配在一起,肯定能让三地的顾客都觉得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起剪纸看了看,忍不住点头:“可不是嘛!这细节比我绣的都鲜活!我看咱们‘冬雪京韵’挂屏的纹样,就用你这剪纸的轮廓,我来绣梧桐巷的雪景,王师傅做景泰蓝边框,你再剪一套配套的雪花剪纸贴在挂屏角落,这样三地的元素就都齐了。”他转头对苏晚说:“上次上海非遗博物馆的李馆长说,想在‘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里加一个‘非遗手作体验区’,让游客跟着咱们学做雪地刺绣、雪花剪纸,再尝尝吴叔的冬日点心,我看现在就可以准备,正好跟挂屏的制作赶在一起。”
苏晚眼睛一亮,立刻拿出手机:“我这就跟李馆长联系,把体验区的项目定下来,再让北京文创园那边同步推进挂屏制作。另外,上海的林晓昨天发消息,说她工作室想跟咱们合作‘冬雪非遗手作包’,里面装着刺绣、剪纸的基础材料,还有吴叔的栗子点心试吃装,计划在展览期间同步发售,咱们得尽快确定材料包的规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