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梧桐巷,夏日的热烈渐渐褪去,漫进巷陌的是温润的秋意。巷口老槐树的叶子开始染上浅黄,风过时便飘下几片,落在青石板路上;忆槐亭旁的桂树不知何时缀满了花苞,淡金色的小花藏在深绿叶片间,凑近便能闻到清甜的香气,连空气里都浸着桂花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
苏晚穿着米白色针织衫往巷里走时,远远见孙爷爷坐在亭中,手里捧着个竹制针线笸箩,面前摊着张米黄色绸缎——上面用淡墨勾着“桂韵梧桐巷”的轮廓:桂树绕着忆槐亭,巷口摆着剪纸摊和点心桌,画面中央留着大片留白,显然是为融入杭州、桂林的非遗元素预留的。“孙爷爷,这是‘非遗桂展’的核心刺绣吧?”她走近才发现,绸缎旁的丝线盒里,金黄、浅黄、深绿、褐色的丝线绕在竹轴上,有的带着细闪,有的透着哑光,连材质都不一样,有掺了真丝的,有混了棉线的。
孙爷爷抬头笑了,指尖还沾着点金黄色丝线:“可不是!‘荷展’结束后,杭州绸伞李师傅和桂林桂花糖画赵师傅特意来巷里,想合作‘桂韵三地’刺绣系列。你看这留白,要绣上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桂林的象鼻山,再掺上杭州绸伞的雅致和桂林糖画的灵动,把三地桂文化揉在一起。”他拿起根带着细闪的金黄丝线:“这是李师傅寄的‘桂金纱’,织的时候掺了金箔丝,绣出来的桂花像撒了碎金,在灯光下能反光,看着特别喜庆。”
正说着,夏冉抱着摞彩色宣传册从记忆馆跑出来,额角沾着汗却满眼亮:“苏晚姐!孙爷爷!杭州文旅局、桂林非遗中心和杭州旅行社刚发联合通知——‘非遗桂展’九月二十号开幕,梧桐巷、杭州、桂林三地同步办!旅行社还推出了‘秋韵非遗专列’,游客先在咱们这儿体验桂韵手作,再去杭州看绸伞、桂林看糖画,全程能沉浸式感受三地的桂花非遗文化!”她翻开宣传册,指着展区图:“咱们的展区就在忆槐亭和桂树旁,搭个‘桂韵体验区’,孙爷爷教绣桂花,张奶奶教剪桂花剪纸,吴叔做桂花点心;杭州展重点摆绸伞和桂花刺绣,桂林展搭糖画体验台,三地还能搞‘云游桂展’直播,在家也能跟着学手作!”
苏晚刚接过宣传册,就闻见浓郁的桂香从巷尾飘来。转头见吴叔推着辆铺着油纸的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几个青瓷盘,盘里摆着桂花糕、桂花酥和桂花酒,热气裹着香味满亭飘。“尝尝新做的桂花糕!用了巷里刚摘的桂花,加了糯米粉和蜂蜜蒸的,比去年的更甜润!”他递过一块,“赵师傅特意打电话让我多做些,说桂林人秋天就爱这口‘桂香点心’,正好当展会上的秋季限定,三地游客都能尝着。”
苏晚咬了口,桂花的甜香混着糯米的软绵在舌尖散开,余味带着蜂蜜的清爽。刚要说话,就见张奶奶拎着个双层竹篮从巷口来,下层装着“桂花剪纸”——单朵桂花、并蒂桂,还有桂花配杭州断桥、桂林象鼻山的纹样,最精巧的是张“三地手艺人”剪纸:孙爷爷绣桂花,李师傅撑着绸伞画桂花,赵师傅握着糖画勺画桂花,连工具上的花纹都带着地域特色。“刚在巷口教游客剪桂花,有几个要去杭州、桂林的,说要贴在手账本上当纪念。”张奶奶举起剪纸对着光:“你看这断桥的栏杆,我照着李师傅寄的照片剪的,连砖缝都没差,到时候跟刺绣配一起,三地游客都能看着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过剪纸端详:“比我绣的还细!‘桂韵三地’刺绣里,就把这场景绣进去——我绣梧桐巷桂景,李师傅绣杭州断桥绸伞,赵师傅绣桂林象鼻山糖画,再让王师傅做个桂花纹样的景泰蓝框,三地元素就齐了。”他转头对苏晚:“林晓说上海工作室想做‘桂韵非遗手作包’,装刺绣材料、剪纸模板和点心试吃装,还附三地展的‘手作体验券’,现在就得准备,跟展会同步卖。”
苏晚立刻掏手机:“我这就跟林晓对接包装设计。对了,李师傅和赵师傅下周来巷里,咱们得把体验区收拾好,再跟旅行社对接游客接待流程,顺便确认专列的停靠时间。”
夏冉赶紧拿笔记本记:“我整理体验流程,把绣桂花、剪剪纸、做点心的步骤写清楚,再配上巷里的桂景照片,发给杭州旅行社;还要跟桂林非遗中心确认直播设备,到时候保证三地信号通畅。”
吴叔笑着接话:“那我多做些桂花糕、桂花酥,再酿点桂花酒,还得研发新的‘桂韵点心’,比如桂花糯米糍、桂花糖芋苗,让游客多尝几种口味。赵师傅还说想跟我合作‘三地桂香甜品套餐’,咱们出桂花糕,杭州出桂花糕团,桂林出桂花糖画,展会上一起卖。”
接下来几天,梧桐巷的忙碌像秋日的桂香,浓郁又充满生机。孙爷爷每天在亭里绣“桂韵三地”刺绣——绣桂花时,他用“桂金纱”线铺底,再用浅黄丝线勾勒花瓣边缘,最后用银白丝线绣出露珠;绣忆槐亭时,用褐色丝线绣柱子,用深绿丝线绣亭顶的瓦片,连亭角的风铃都绣得栩栩如生;张奶奶则忙着剪“桂韵非遗”的配套剪纸,除了刺绣要用的大幅剪纸,还剪了不少小巧的桂花纹样,准备贴在“桂韵手作包”和体验区的材料袋上;吴叔更是从早忙到晚,既要做桂花糕、酿桂花酒,又要研发新的桂韵点心,还特意做了一批迷你试吃装,准备寄给杭州、桂林的合作伙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