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递过“雪韵三地”剪纸,张师傅对光看:“这冰雕轮廓比我拍的照片还细,我绣哈尔滨部分就按这个来。”王师傅也说:“这四合院雪堆剪得传神,我绣北京部分时,在旁边绣几只麻雀,画面更活。”
吴叔端来姜枣茶和栗子糕,两人尝了都竖大拇指。张师傅说:“回去就跟哈尔滨甜品店说,引进您的雪韵点心,做‘哈尔滨暖冬美食套餐’。”王师傅也道:“我跟北京文创店说,让他们引进栗子糕和姜枣茶。”
当天下午,几人在亭中敲定细节:“雪韵三地”刺绣分三部分,拼接成“三地雪韵图”;体验棚分刺绣、剪纸、点心区,三人轮流教刺绣;手作包由林晓设计,含三地材料与体验券。
张师傅和王师傅离开时,苏晚把“雪绒丝”和剪纸模板递过去:“十二月十五号在北京非遗中心汇合拼刺绣,别误了时间。”两人笑着应:“放心!肯定按时完成,让‘三地雪韵图’在展会上出彩。”
十二月中旬,“冬韵非遗专列”首批八十位游客抵达。大家裹着羽绒服走进巷里,刚到忆槐亭就被暖意与手作氛围吸引——刺绣区,孙爷爷教绣雪花;剪纸区,孩子们围着张奶奶用模板剪雪花;点心区,众人轮流揉面团做栗子糕,笑声混着栗子香飘满巷。
“这栗子糕比北京豌豆黄还暖身子!”哈尔滨来的李阿姨对吴叔说,“我孙女爱手工点心,您能给我配方吗?”吴叔递过纸条:“栗子选北京怀柔的,煮软压泥,加糯米粉、蜂蜜和哈尔滨冰糖蒸,模具垫油纸就不粘。想学的话,下次带孙女来,我教她。”
游客里有个叫雪雪的小姑娘,一直趴在刺绣桌旁看。孙爷爷手把手教她绣雪花:“左手按紧布,右手慢慢穿针,像画小短线。”小姑娘学得认真,针脚虽歪却不肯停:“爷爷,我能绣完带去北京,给张爷爷、王爷爷看吗?”孙爷爷点头:“当然!到了北京,咱们把它绣到‘三地雪韵图’边角上,让它也成展会的一部分。”
体验结束后,不少游客订了手作包,报名三地展观摩。苏晚看着订单笑:“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得赶紧跟哈尔滨、北京对接,别误了‘三地雪韵图’和手作包运输。”夏冉应:“张师傅、王师傅说刺绣好了,十五号准时去北京拼;林晓也说手作包做好一千二百份,随时能运。”
十二月十五号清晨,苏晚一行人带着雪雪的“小雪花刺绣”坐高铁去北京。窗外景色从江南白墙黛瓦变成北方雪原高楼,孙爷爷翻着张师傅、王师傅发的刺绣照片,与张奶奶聊剪纸贴法;吴叔跟夏冉说,要在展会上教游客做简易栗子糕;苏晚则和林晓微信确认展区细节——北京、哈尔滨的展品已摆好,就等“三地雪韵图”拼好收尾。
到北京非遗中心时,张师傅、王师傅和刘主任已在门口等候。中心展区的展架旁,北京景泰蓝和哈尔滨冰雕模型已就位,中间空地处贴着“三地雪韵图”的标记。“先把三部分刺绣拼好,装王师傅的景泰蓝框,再贴张奶奶的剪纸,就大功告成了。”刘主任领众人走进展区,“明天下午有媒体预览会,正好跟记者讲讲三地合作的故事。”
下午,三人小心地将刺绣拼接——梧桐巷雪景清新,哈尔滨冰雕灵动,北京四合院雪景厚重,拼在一起毫无违和。王师傅做的景泰蓝框是天蓝色,金色掐丝勾着雪花纹,边角缀着三地地标;张奶奶选了四张“三地手艺人”剪纸贴在框角;林晓把雪雪的小刺绣装成迷你画框,摆在左下角,附张卡片写着“来自梧桐巷的冬日礼物”。
拼接完成的瞬间,整个展区仿佛活了过来。工作人员纷纷鼓掌,刘主任笑着说:“这才是真的‘三地雪韵融’!各地游客都能在这儿找到熟悉的文化印记。”
十二月二十号,“非遗雪展”开幕。北京主会场的揭幕仪式上,红色幕布落下,“三地雪韵图”展露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孙爷爷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上台:“从春日槐芽到冬日雪花,从梧桐巷到北京四合院、哈尔滨冰雕城,咱们手艺人用针、用剪、用锅铲,把三地冰雪文化、不同风格的非遗技艺融在一起。只要带着热爱坚持,非遗的种子定会在更多地方生根开花。”
开幕式后,游客涌向各个展区。中心展区前围满了人,大家举着手机拍照;梧桐巷的体验棚里,吴叔教做栗子糕,笑声不断;北京展区的景泰蓝体验区,王师傅带徒弟教掐丝雪花;哈尔滨展区的冰雕体验区,张师傅教雕刻简易冰花;三地直播联动中,不少线上观众留言:“太惊艳了!南北冰雪非遗竟能融得这么好,下次一定要去现场!”
展会持续一个月,每日人气爆棚。游客带着亲手做的手作和手作包离开,不少非遗爱好者留下联系方式想加入合作,甚至有海外文创公司通过北京非遗中心联系苏晚,希望将“三地雪韵”作品引进海外市场。
闭馆那天,组委会为梧桐巷、哈尔滨冰雕工坊、北京景泰蓝工作室颁发“非遗冬季融合创新奖”。站在领奖台上,苏晚看着身边并肩的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张师傅、王师傅,忽然觉得这一整年的奔波都有了意义——从春到冬,从梧桐巷到南北各地,他们用手作的温度,串联起不同地域的文化,用非遗的魅力,书写了跨越四季的约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