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喇叭声——是苏州周师傅的货车。几人连忙往巷口走,只见周师傅正从车上往下搬箱子,箱子上印着“苏州苏绣”的字样。“周师傅!您怎么亲自来了?”苏晚走上前,帮他扶住箱子。
周师傅擦了擦汗,笑着说:“我怕快递把绣品弄坏,干脆自己开车送过来。”他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整齐叠着几十幅苏绣小样,有绣着苏州园林的,有绣着太湖春色的,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这些都是我为‘百艺迎春图’准备的,还有些苏绣工具,想在联展上教游客做简单的苏绣挂件。”他又拿出一个木盒,里面装着几缕银白色的丝线,“这是咱们新研发的‘夜光丝’,在暗处能发出淡淡的光,咱们可以用它绣‘百艺迎春图’里的月亮,晚上看肯定特别好看。”
孙爷爷接过木盒,拿着丝线在阳光下看了看:“好东西!有了这‘夜光丝’,‘百艺迎春图’肯定能成为联展的亮点。”他拉着周师傅往忆槐亭走,“走,咱们再商量商量‘百艺迎春图’的构图,晓丫头刚提出了个好想法,你也给参谋参谋。”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渐渐热闹起来。各地的手艺人陆续赶来,成都的李师傅带着蜀绣绷架和丝线,一到就钻进记忆馆,跟孙爷爷、林晓讨论蜀绣与苏绣的融合技法;西安的赵师傅则带来了一箱子皮影戏道具,在巷东头的空地上搭起了临时戏台,每天下午都要排练一会儿《春日祭》;福州的陈师傅则在忆槐亭旁摆起了工作台,手把手教巷里的年轻人做脱胎漆器迷你摆件。
三月十号那天,北京的王师傅也到了。他这次带来了不少景泰蓝半成品,还有新设计的“春燕”造型景泰蓝挂件。“我这次来,除了参加联展,还想跟孙爷爷合作研发一款‘刺绣景泰蓝’挂件。”王师傅拿着一个景泰蓝挂件递给孙爷爷,“您看,这个挂件的底色是景泰蓝,上面的春燕图案我留了空白,想请您用刺绣补上,这样既有景泰蓝的厚重,又有刺绣的灵动。”
孙爷爷接过挂件,仔细看了看:“好想法!景泰蓝的色彩鲜艳,配上刺绣的细腻,肯定好看。”他立刻拿出丝线,“咱们现在就试试,我先在景泰蓝上勾出春燕的轮廓,再用刺绣填充颜色。”
两人说干就干,王师傅拿着细笔在景泰蓝上勾勒轮廓,孙爷爷则坐在一旁穿针引线。林晓和周师傅也凑过来帮忙,林晓负责挑选丝线颜色,周师傅则提出用苏绣的“虚实针”来绣春燕的翅膀,让翅膀看起来更轻盈。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巷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照在工作台上。王师傅和孙爷爷合作的第一个“刺绣景泰蓝”挂件终于完成了——景泰蓝的蓝色底色上,一只用浅黄和黑色丝线绣成的春燕展翅欲飞,翅膀上的羽毛用虚实针绣得层次分明,仿佛一振就能飞出挂件。
“太好看了!”夏冉拿着挂件,在灯光下翻来覆去地看,“咱们可以多做几个这样的挂件,作为联展的伴手礼送给游客,肯定很受欢迎。”
王师傅点点头:“我这次带来了五十个景泰蓝半成品,咱们这几天多赶制些,争取联展前做出一百个‘刺绣景泰蓝’挂件。”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手艺人分成了几个小组,各司其职。孙爷爷、林晓、周师傅和李师傅负责“百艺迎春图”的创作,他们在记忆馆里搭起了一个巨大的绣架,用浅绿色的绸缎当底布,每天从早绣到晚。孙爷爷负责整体构图,林晓用渐变绣法绣上海的迎春花,周师傅用夜光丝绣月亮,李师傅则用蜀绣的“晕针”绣成都的海棠,四人配合得默契十足。
吴叔则带着巷里的几个年轻人,在巷西头的空地上搭起了临时厨房。每天清晨,他都会带着年轻人去巷尾的菜园采摘新鲜的荠菜、春笋和艾草,回来做各种口味的点心。他还特意从成都李师傅那里学了蜀绣的配色,把麻辣味桂花糕做成了红绿相间的样子,既好看又好吃。为了保证点心的新鲜,他还在临时厨房里搭了个小冷库,把做好的点心分门别类放好,每天只拿出当天需要的量。
夏冉则忙着布置联展的展区。她把梧桐巷分成了几个区域:忆槐亭周围是“百艺迎春图”展示区,巷东头是皮影戏表演区,巷西头是点心品尝区,记忆馆里则是各地非遗衍生品展示区。她还在巷口搭了个巨大的拱门,用槐树枝和樱花枝装饰,上面挂着“全国非遗春季联展”的横幅,横幅两侧挂着孙爷爷和林晓合作的刺绣灯笼,灯笼上绣着各地的春日地标。
成都的李师傅则在记忆馆里办起了“蜀绣小课堂”,每天下午都会教游客做简单的蜀绣挂件。他带来了不少小绣绷和彩色丝线,还特意编写了一本简易的蜀绣教程,上面画着各种简单的图案,方便游客学习。不少游客都被吸引过来,有几岁的小朋友,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大家围坐在工作台旁,跟着李师傅一针一线地学绣,整个记忆馆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