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梧桐巷被热浪裹着,老槐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蝉鸣声此起彼伏,却盖不住巷里的热闹——记忆馆门口的快递箱堆成了小山,里面装着即将发往浙江洞头的非遗体验材料包;吴叔的工坊里飘着新烤的海苔槐花糕香气,是特意为海岛孩子研发的口味;张奶奶的剪纸案上,“山海非遗”主题的红宣纸铺了满满一桌,剪好的海浪、渔船、槐树纹样正等着被扫描进元宇宙展厅。
苏晚刚对接完洞头非遗馆的线上会议,放下手机就看见林晓抱着笔记本电脑跑进来,屏幕上是元宇宙展厅“山海非遗专区”的测试画面:虚拟的梧桐巷与洞头渔港相连,青石板路尽头是蔚蓝的大海,海面上飘着挂着剪纸灯笼的渔船,海底藏着用3D建模还原的贝雕纹样,用户的虚拟形象既能在巷里学刺绣,又能去海边体验贝雕技艺。
“苏晚姐,洞头的‘山海非遗云展’测试成功了!”林晓擦了擦额角的汗,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咱们还加了‘云上手作课’功能,洞头的贝雕师傅能通过元宇宙实时演示贝壳打磨,孩子们戴着VR眼镜就能跟着学,就像在同一个课堂里一样。下周洞头‘海岛非遗夏令营’开营,两地孩子就能同步上课了!”
正说着,夏冉提着个印着“洞头非遗馆”字样的包裹走进来,拆开一看,里面是几件精致的贝雕作品:有巴掌大的渔船模型,有刻着海浪纹样的书签,还有缀着贝雕坠子的钥匙扣。“这是洞头的陈师傅寄来的,他说想跟咱们的手艺人合作,把贝雕和刺绣、剪纸结合——比如在刺绣香囊上镶贝雕饰片,用剪纸纹样做贝雕的底稿。”
“这个想法太妙了!”苏晚拿起贝雕书签,对着阳光看,贝壳的光泽与纹样相得益彰,“孙爷爷的刺绣要是加上贝雕,肯定更有特色。对了,孙爷爷不是在准备海岛夏令营的刺绣样本吗?可以让他试试在绣品边缘绣上贝壳形状的针脚,再让陈师傅配上贝雕珠子。”
话音刚落,孙爷爷就背着绣绷走进来,绷子上是刚绣到一半的“山海合欢图”:左边是江南的槐树,右边是洞头的渔船,中间用丝线绣出的海浪连接,针脚细腻得像真的水波。“我正琢磨着怎么让绣品更有海岛味,你们说的贝雕镶边正好能用上!”他指着绣品上的渔船,“还想在船帆上绣些剪纸纹样,正好跟张奶奶的手艺结合。”
张奶奶这时也端着一摞剪纸走进来,全是按洞头风景设计的:有渔民撒网的场景,有五彩的贝壳图案,还有用剪纸还原的贝雕制作步骤。“我剪了这些当夏令营的教材,孩子们既能学剪纸,又能了解贝雕知识。对了,还剪了两百张‘山海非遗’主题窗花,准备贴在洞头夏令营的教室里,让孩子们一进去就有亲切感。”
吴叔则拎着个竹篮从工坊出来,里面装着海苔槐花糕和新做的“贝壳点心模具”:“我试了好几种配方,海苔味的槐花糕最适合海岛孩子的口味,还把模具做成贝壳形状,孩子们用它做点心,既能练手艺,又能记住洞头的特色。另外,还准备了二十套‘点心材料包’,里面有预拌粉、海苔碎,方便洞头那边的老师教学。”
接下来的一周,梧桐巷的手艺人都在为“山海非遗云展”和海岛夏令营忙碌。孙爷爷的绣绷上,“山海合欢图”渐渐完整,他在船帆上绣上张奶奶设计的剪纸纹样,又在槐树叶边缘预留出镶贝雕的位置,最后缀上丝绦,丝绦末端还挂了个小巧的贝雕坠子,是陈师傅提前寄来的半成品。
张奶奶则把剪好的“山海非遗”剪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打包寄往洞头,一部分交给林晓扫描进元宇宙展厅。林晓还特意给剪纸加了动态效果——虚拟场景里,剪纸渔船会随着海浪飘动,剪纸贝壳会在海底发光,用户点击还能弹出对应的非遗知识卡片。
吴叔的工坊里,“贝壳点心模具”和海苔槐花糕材料包堆成了小山,他在每个材料包上都贴了小标签,写着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印上了元宇宙展厅的二维码,方便孩子们课后线上复习。
林晓则忙着和洞头非遗馆的工作人员调试线上设备,确保“云上手作课”能顺利进行。她还设计了“山海非遗打卡活动”,两地孩子在元宇宙展厅完成刺绣、剪纸、贝雕、点心制作的线上任务后,就能获得虚拟勋章,集齐勋章可兑换实体的“山海非遗文创礼盒”,里面有刺绣贝雕书签、剪纸纹样点心模具等。
八月中旬,洞头“海岛非遗夏令营”正式开营。梧桐巷的手艺人虽然没能去现场,却通过元宇宙展厅的“云上课堂”与海岛孩子见了面。孙爷爷坐在记忆馆的镜头前,手里拿着绣绷,对着屏幕里的孩子们说:“小朋友们好,今天咱们一起学绣‘山海合欢图’的海浪针脚,大家看仔细了,针要顺着纹样走,才能绣出波浪的感觉。”
屏幕里的孩子们纷纷举起小绣绷,跟着孙爷爷学习。有个小女孩总也掌握不好针脚,孙爷爷耐心地放慢速度,反复演示,还让林晓调出元宇宙展厅的“虚拟绣绷”功能,给孩子看3D慢动作演示。没过多久,小女孩就学会了,举着绣品对着镜头展示,脸上满是笑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