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吴叔推着小推车走进记忆馆,车上放着十几个精致的点心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装着迷你版的“非遗市集专属点心”:有印着刺绣纹样的桂花糕,有做成剪纸蝴蝶形状的绿豆酥,还有仿照贝雕渔船做的糯米船。“我琢磨着市集要让游客尝到非遗的味道,特意做了这些迷你点心,还把预拌粉分成了小包装,准备在体验区教大家做简单的桂花糕,让大人小孩都能上手。”他打开盒子,一股香甜的气息弥漫开来,引得大家都忍不住凑过去看。
没过多久,孙爷爷背着绣绷也来了,绷子上是刚绣到一半的“非遗市集全景图”:青石板路上,手艺人的摊位一字排开,游客们有的在学刺绣,有的在买剪纸,有的在尝点心,连巷口的老槐树都绣得栩栩如生,枝叶间还藏着几个小小的剪纸灯笼。“我这绣品要赶在市集开幕那天挂在记忆馆门口,让大家看看咱们非遗市集的热闹景象。”他拿出几缕彩色丝线,“还准备了两百套刺绣体验材料,每套都有小绣绷、简单的纹样底稿和彩色丝线,教孩子们绣小花朵、小蝴蝶,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喜欢刺绣。”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彻底忙碌起来。张奶奶的剪纸案上堆起了半人高的红宣纸,她不仅剪了市集的装饰剪纸,还为每个摊位设计了专属的剪纸招牌——给竹编李师傅剪了竹编纹样招牌,给泥人赵阿姨剪了卡通泥人招牌,给染布郑师傅剪了染布纹样招牌。每剪好一套,就交给林晓扫描成数字文件,既方便制作实体招牌,又能存入元宇宙市集的摊位界面。
吴叔的工坊里飘出了木头和桂花的混合香气,他不仅做了市集的体验点心,还定制了二十个“非遗点心礼盒”,每个礼盒里都装着不同口味的非遗点心,礼盒外侧印着孙爷爷绣的“非遗市集全景图”局部纹样。“这样游客买回去,既能吃点心,又能了解市集的故事。”他一边打包礼盒,一边说,“还准备了五十套点心体验工具,包括迷你模具、预拌粉和小围裙,让体验区的孩子能干净利落地做点心。”
孙爷爷的绣绷上,“非遗市集全景图”渐渐完整。他用平针绣绣出青石板路,用打籽绣绣出摊位上的点心和剪纸,用盘金绣绣出灯笼的轮廓,最后在老槐树上绣了几只小麻雀,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飞走。“市集开幕那天,我要在摊位上展示这幅绣品,再教游客绣简单的针脚。”他把绣好的绣品挂在记忆馆的墙上,阳光洒过,丝线的光泽温润如玉。
林晓则频繁往返于梧桐巷和各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之间,带着团队给非遗展品做数字化处理。她教团队用3D扫描技术还原西安周师傅的皮影戏人物、洞头陈师傅的贝雕作品,再用建模软件做效果渲染,还一起设计了“非遗市集数字图鉴”,标注着每件展品的技艺渊源和制作过程。“这些图鉴不仅能给游客当参考,以后还能放进元宇宙的‘非遗知识库’,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背后的手艺。”林晓在工作中说道,团队成员纷纷点头,有人已经开始构思用数字技术让展品“动起来”——比如让虚拟皮影人在元宇宙市集中表演小段故事,让虚拟贝雕在“海浪”中缓缓旋转。
苏晚则忙着统筹市集的线下流程,她带着夏冉在梧桐巷里划分摊位区域:靠近巷口的位置设“传统非遗区”,安排孙爷爷、张奶奶、吴叔等本地手艺人;中间区域设“跨地域展区”,摆放西安、洞头等地的非遗展品;巷尾设“数字创新区”,留给高校学生展示3D打印非遗文创;记忆馆门口的空地上则设“亲子体验区”,放着刺绣、剪纸、点心、竹编的体验工具。她还联系了本地的志愿者团队,负责市集的引导和秩序维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梧桐巷非遗市集正式开幕。天刚亮,手艺人就忙着布置摊位:孙爷爷把绣绷和刺绣材料摆上桌,还挂起了“非遗市集全景图”;张奶奶的摊位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剪纸,半成品和工具分开放置,方便游客体验;吴叔的摊位前支起了小炉子,刚烤好的桂花糕冒着热气,引得路过的人频频驻足;竹编李师傅的摊位上,大大小小的竹编筐、竹编灯笼整齐排列,还放着几根竹子,准备现场演示竹编过程;染布郑师傅则挂出了各色染布,从靛蓝到绯红,像一道道彩虹挂在巷子里。
巷口的拱门上,挂着张奶奶剪的巨型“非遗市集”横幅,两侧挂着孙爷爷绣的灯笼;元宇宙市集的宣传海报贴在每个摊位旁,游客扫码就能进入线上展厅;“跨地域展区”里,西安周师傅的皮影戏箱子、洞头陈师傅的贝雕渔船模型格外显眼,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两地手艺人的祝福视频。
市文旅局的调研人员刚走进巷口,就被热闹的氛围吸引:孩子们围在张奶奶的摊位前学剪蝴蝶,家长们在吴叔的摊位前排队买桂花糕,年轻人对着高校学生的3D打印贝雕啧啧称奇,还有不少游客拿着手机,一边逛线下摊位,一边在元宇宙市集里打卡异地摊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