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梧桐巷的非遗市集能做得这么丰富,既有传统手艺,又有数字创新,还能联动各地非遗资源。”调研人员忍不住赞叹,“特别是这个元宇宙市集,解决了地域限制,让游客能一次性接触到全国的非遗好物,这个模式值得推广!”
苏晚笑着递上“非遗市集数字图鉴”:“咱们不仅想让市集成为展示平台,更想成为传承纽带。比如孙爷爷和郑师傅合作的‘染布刺绣香囊’,就是传统手艺的跨界融合;高校学生的3D打印贝雕,是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元宇宙市集的异地联动,则能让各地非遗资源流动起来,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上午十点,元宇宙市集同步开放,线上直播间的观看人数瞬间突破十万。主播先带着观众逛线下摊位:在孙爷爷的摊位前,展示了“非遗市集全景图”的刺绣细节;在张奶奶的摊位前,直播了剪纸蝴蝶的制作过程;在吴叔的摊位前,还现场品尝了桂花糕,引得弹幕里满是“想吃”“求链接”的留言。
随后,主播切换到元宇宙展厅,带观众逛西安周师傅的皮影摊位。屏幕里,周师傅正在直播制作皮影人,他手里的刻刀在牛皮上灵活游走,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就成型了。“大家好!我是西安的周师傅,欢迎大家来元宇宙市集的西安摊位!”周师傅对着镜头挥手,“今天我会教大家做简单的皮影纹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屏幕领取材料包,跟着学!”
弹幕里瞬间热闹起来,不少观众下单购买皮影材料包,还有人在元宇宙里与周师傅的虚拟形象互动,询问皮影戏的历史。接着,主播又带观众逛了洞头陈师傅的贝雕摊位,陈师傅正在直播打磨贝壳,虚拟海浪拍打着“礁石”,画面格外生动。“咱们的贝雕不仅能当摆件,还能做成首饰、书签。”陈师傅举起一个贝雕槐花书签,“这是跟梧桐巷合作的款式,上面的槐花纹样是张奶奶设计的,很受大家喜欢!”
线下市集的“亲子体验区”更是热闹非凡。孙爷爷手把手教孩子们绣小花朵,虽然孩子们的针脚还很稚嫩,却格外认真;张奶奶教孩子们用剪纸做小灯笼,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灯笼挂满了体验区;吴叔教孩子们做迷你桂花糕,孩子们戴着小围裙,在案板上揉面团、压模具,脸上沾了面粉也不在意,笑得格外开心;竹编李师傅则教孩子们编小竹筐,虽然成品歪歪扭扭,却满是童趣。
“妈妈你看!我绣的小花!”一个小女孩举着自己的刺绣作品,兴奋地对妈妈说。
“爸爸,我做的桂花糕,你快尝尝!”一个小男孩把刚做好的桂花糕递到爸爸嘴边,眼里满是期待。
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还把照片上传到元宇宙市集,生成专属数字相册。不少家长表示:“这样的市集太有意义了,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学到了非遗知识,以后每月都想来!”
下午两点,市集的“非遗表演”环节开始。张奶奶和周师傅合作表演了“剪纸皮影戏”:张奶奶剪的剪纸人物被做成简易皮影,周师傅操控着皮影,在白色幕布上表演了一段“梧桐巷与西安的非遗故事”,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孙爷爷和刘阿姨(西安秦绣传承人)合作展示了“南北刺绣合璧”,两人各持一根绣针,在同一块布上绣出江南槐花和西北石榴花,丝线交织,格外美丽;吴叔和马师傅(西安捏面人传承人)则合作做了“南北点心面塑”,用面团做出槐花糕和甑糕的模型,还捏了手艺人的卡通形象,可爱又生动。
表演结束后,市集的“非遗拍卖会”开始。拍卖的物品都是手艺人的联名作品:有孙爷爷和郑师傅合作的“染布刺绣香囊”,有张奶奶和李师傅合作的“剪纸竹编灯笼”,有吴叔和赵阿姨合作的“点心纹样泥人”,还有高校学生设计的3D打印贝雕。这些作品最终被游客以高价拍下,所得款项将用于非遗传承公益项目。
傍晚时分,市集接近尾声,游客们手里都拎着满满的非遗好物:有的拿着刺绣香囊,有的抱着竹编灯笼,有的提着点心礼盒,还有的在元宇宙市集里下单了异地非遗产品。不少游客在“留言墙”上写下感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非遗,原来老手艺可以这么有趣!”“元宇宙市集太方便了,不用去西安就能买到皮影,太赞了!”“希望梧桐巷的非遗市集能一直办下去,下次还要来!”
市文旅局的调研人员在离开前,特意找到苏晚:“这次市集的效果远超预期,特别是‘线下+元宇宙’的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我们决定,从下个月开始,每月在梧桐巷举办一次非遗市集,还会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其他区县,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孙爷爷、张奶奶、吴叔等手艺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格外开心。“太好了!以后咱们每个月都能跟游客分享非遗手艺了!”孙爷爷笑着说,“我还要跟各地的手艺人多合作,创作出更多跨界非遗作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