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梧桐巷浸在中秋的暖意里,老槐树的叶子半黄半绿,风一吹便簌簌落下,铺在青石板路上,像撒了层碎金。忆槐亭旁的桂花全开了,细碎的金蕊缀满枝头,香气顺着巷口飘出去,与吴叔工坊里的桂花糕甜香缠在一起,勾得人忍不住放慢脚步。数字文创馆的外墙上,投影着张奶奶新剪的“中秋非遗”动态剪纸——玉兔捣药的剪影围着月亮旋转,嫦娥的裙摆飘着剪纸纹样,偶尔还有虚拟的桂花花瓣从屏幕上“落”下来,引得路过的孩子伸手去接。
苏晚刚把“中秋非遗市集”的流程表贴在记忆馆门口,就看见林晓抱着VR设备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苏晚姐!元宇宙展厅的‘中秋非遗馆’终于调试好了!你快戴上眼镜体验下,咱们把江南的中秋习俗和各地非遗都融进去了——能在虚拟的忆槐亭里跟手艺人学做桂花糕,能去西安的虚拟城墙看皮影戏版《嫦娥奔月》,还能去洞头的虚拟海边放贝雕灯笼,甚至能自己设计数字月饼纹样,3D打印出来当伴手礼!”
苏晚戴上VR眼镜,瞬间“走进”了元宇宙中秋馆。虚拟的梧桐巷里,红灯笼挂满了枝头,忆槐亭的石桌上摆着吴叔做的虚拟桂花糕,蒸汽袅袅;张奶奶的剪纸摊位前,玉兔、月亮的剪纸纹样正随着点击展开;远处的虚拟城墙下,周师傅的皮影戏班子正在表演,嫦娥的皮影人物披着秦绣做的裙摆,格外灵动。她伸手“拿起”一块虚拟桂花糕,屏幕上立刻弹出制作步骤,还能选择“跟着吴叔学”或“自主创作”模式。
“太逼真了!”苏晚摘下VR眼镜,忍不住赞叹,“特别是贝雕灯笼的设计,把洞头的非遗和中秋习俗结合得太妙了。对了,下周的中秋市集,咱们可以搞个‘线上线下联动放灯’活动——游客在线下写好非遗祝福卡,挂在忆槐亭的实体灯笼上,再扫描二维码把祝福同步到元宇宙的贝雕灯笼里,让虚拟灯笼飘在各地的非遗场景里,比如西安的城墙、洞头的海边。”
“这个主意绝了!”林晓立刻在平板上记录,“我还联系了短视频平台,准备发起#元宇宙中秋非遗#话题,用户上传自己在虚拟馆里的体验视频,就能参与抽奖,奖品是梧桐巷的非遗月饼礼盒和元宇宙专属数字藏品。另外,西安的周师傅、洞头的陈师傅都答应了,会在元宇宙馆里开‘中秋专场直播’,教大家做皮影嫦娥、贝雕灯笼。”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红色礼盒冲进记忆馆,额角沾着桂花香气:“苏晚姐、林晓姐,好消息!咱们跟温州肯恩大学合作的‘非遗月饼’样品做好了!学生们把刺绣纹样、剪纸图案印在月饼上,还在礼盒里放了AR书签,扫描就能看手艺人做月饼的过程。另外,市文化馆要跟咱们合作办‘中秋非遗展’,已经腾出了展厅,就等咱们的手作展品了!”
“快打开看看!”苏晚接过礼盒,拆开包装,一块印着槐花纹样的月饼露了出来,酥皮上的纹样细腻清晰,是孙爷爷刺绣的缩小版;另一块印着玉兔剪纸,线条流畅,正是张奶奶的手笔。“太精致了!”她拿起月饼,凑近闻了闻,桂花香气浓郁,“吴叔的手艺加上高校的设计,这月饼肯定能成为爆款。对了,孙爷爷不是在绣中秋主题的香囊吗?可以把香囊和月饼礼盒搭配,做成‘非遗中秋套装’,既有吃的又有手作。”
夏冉点点头,又从包里掏出清单:“还有个事,西安的刘阿姨寄来了秦绣做的中秋挂饰,有月亮、玉兔的样式,想跟咱们的刺绣香囊一起展出;洞头的陈师傅寄了贝雕月饼模型,每个模型里都藏着小灯,晚上会亮;竹编的李师傅则做了二十个竹编灯笼,准备给市集的孩子们当体验工具。”
这时,张奶奶端着一摞剪纸走进来,全是中秋主题:有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的传统图案,还有结合非遗的创新设计——比如玉兔拿着刺绣针,嫦娥的裙摆上绣着槐花纹样。“我剪了这些当市集的装饰,还准备了三百张剪纸底稿,让孩子们在体验区学剪中秋纹样,剪好的作品能贴在灯笼上。”她拿起一张嫦娥剪纸,“这嫦娥的裙摆我特意留了空白,让孩子们自己画非遗图案,比如贝雕、竹编的纹样,既能学剪纸,又能了解其他非遗。”
吴叔也拎着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月饼模具和新烤的桂花糕:“我琢磨着中秋市集要让游客亲自动手,特意做了二十套迷你月饼模具,有槐花纹、玉兔纹、贝雕纹三种样式。还试了新配方,在桂花糕里加了槐花蜜,更符合中秋的甜味。”他打开一个模具,内侧刻着细小的“梧”字,“跟之前的点心模具一样,都做了标识,既是纪念,也能防止仿冒。”
孙爷爷背着绣绷走进来,绷子上是一个绣好的中秋香囊,月白色的缎面上,用金线绣着月亮,银线绣着玉兔,玉兔的耳朵上还缀着小小的贝雕珠子。“我这香囊做了五十个,每个都不一样,有的玉兔拿着剪纸,有的月亮旁飘着竹编灯笼。”他把香囊摆在桌上,阳光洒过,丝线的光泽像月光一样柔和,“还准备了一百套刺绣体验材料,教孩子们绣简单的玉兔纹样,作为中秋礼物送给家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