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梧桐巷彻底沉浸在中秋非遗的忙碌里。张奶奶的剪纸案上,红宣纸堆成了小山,她每天要剪几十张中秋剪纸,既有装饰用的大尺寸作品,也有给孩子体验的小底稿。每剪好一套,就交给林晓扫描进元宇宙馆,让虚拟场景里的剪纸更丰富。
吴叔的工坊里,桂花香气终日不散。他每天要烤上百块桂花糕,还要教高校学生做非遗月饼的酥皮。“月饼的纹样要印得清晰,得控制好烤箱温度,就像做槐花糕一样,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他一边示范,一边给学生讲解,手里的擀面杖转动,面团渐渐变成均匀的圆饼。
孙爷爷的绣绷上,一个个中秋香囊渐渐成型。他用金线、银线绣出主体纹样,再用彩色丝线点缀细节,最后缀上丝绦和贝雕珠子。每个香囊里都装着晒干的桂花和槐花,香气清雅,能保存很久。“中秋送香囊,既有心意,又能传承手艺。”他把绣好的香囊挂在记忆馆的墙上,风吹过,丝绦轻轻飘动。
林晓则忙着优化元宇宙中秋馆的功能。她在虚拟场景里加了“非遗祝福墙”,用户可以输入文字或手绘图案,生成专属祝福卡;还开发了“中秋非遗地图”,标注着各地的非遗中秋习俗,比如西安的皮影中秋戏、洞头的贝雕灯笼节;甚至在虚拟海边加了“放灯许愿”功能,用户的虚拟灯笼飘到不同场景,会触发对应的非遗知识弹窗。
苏晚则统筹着市集和展览的筹备。她带着夏冉去市文化馆布置展厅,把孙爷爷的刺绣香囊、张奶奶的剪纸、吴叔的月饼模具、陈师傅的贝雕灯笼一一摆放好,还在每个展品旁放了二维码,扫描就能看手艺人的制作故事;她联系了本地的媒体,安排中秋市集的报道;还跟志愿者团队对接,确保活动当天的引导和服务。
十月中旬,中秋非遗市集正式开幕。清晨的梧桐巷里,桂花香气格外浓郁,忆槐亭的周围挂满了红灯笼和张奶奶的剪纸,吴叔的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队,游客们等着买刚出炉的非遗月饼和桂花糕。
“给我来一块槐花纹的月饼!”一个小姑娘踮着脚,指着摊位上的月饼说。
“我要两套刺绣体验材料,带孩子学绣玉兔!”一位妈妈拉着孩子,笑着说。
孙爷爷的刺绣摊位前,孩子们围坐成一圈,手里拿着小绣绷,跟着孙爷爷学绣玉兔耳朵。“针要从下面穿上来,再从上面穿下去,像给玉兔织毛衣一样。”孙爷爷耐心地指导,一个小男孩绣错了针脚,他笑着说:“没关系,咱们把错的地方改成小桂花,反而更特别。”
张奶奶的剪纸体验区里,孩子们拿着剪刀,认真地剪着玉兔底稿。“剪兔子的耳朵要慢一点,不然会剪歪。”张奶奶手把手教一个小女孩,“你看,这样转着剪,耳朵就圆滚滚的,多可爱。”小女孩剪好后,兴奋地把剪纸贴在竹编灯笼上,还在空白处画了个小月亮。
吴叔的月饼体验区最是热闹。孩子们戴着小围裙,在案板上揉面团、压模具,有的把面团揉成了小球,有的压出了歪扭的玉兔纹,吴叔都笑着夸奖:“做得真好!每个月饼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咱们的非遗手艺,各有各的美。”烤好的月饼出炉时,香气飘满了整条巷子,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月饼,有的舍不得吃,有的小口品尝,脸上满是满足。
元宇宙体验区里,游客们戴着VR眼镜,在虚拟中秋馆里忙碌着:有的跟着周师傅学做皮影嫦娥,有的跟着陈师傅做贝雕灯笼,还有的在虚拟忆槐亭里放灯许愿。“我把祝福卡挂在虚拟灯笼上了,飘到西安城墙了!”一个小伙子摘下VR眼镜,兴奋地说,“还跟周师傅的虚拟形象合了影,太有意思了!”
下午,市文化馆的“中秋非遗展”正式开展。展厅里,孙爷爷的刺绣香囊、张奶奶的剪纸、吴叔的月饼模具、陈师傅的贝雕灯笼、周师傅的皮影嫦娥整齐排列,每个展品旁都放着二维码和文字介绍。游客们一边看展品,一边扫码听手艺人的故事,偶尔还能体验简单的非遗技艺,比如在刺绣体验区绣一朵小桂花,在剪纸区剪一个小月亮。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着孙爷爷的刺绣香囊,忍不住感叹:“我年轻时也学过刺绣,后来就放下了,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还能用这么先进的技术展示,真是太欣慰了!”
一位带着孩子的爸爸,在元宇宙体验区陪孩子放虚拟灯笼,笑着说:“这样的展览太有意义了,孩子不仅能看到实物,还能在虚拟世界里体验,记得更牢。以后每年中秋,都要带他来。”
傍晚时分,“线上线下联动放灯”活动开始。忆槐亭的周围,挂满了游客写的祝福卡,红色的灯笼在暮色中格外显眼;元宇宙馆里,贝雕灯笼飘满了各地的非遗场景,西安的城墙下、洞头的海边,到处都是梧桐巷的中秋祝福。林晓在记忆馆的屏幕上,展示着各地虚拟灯笼的实时画面,游客们围在屏幕前,寻找着自己的祝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