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非遗市集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去,梧桐巷的清晨已浸在淡淡的槐叶清香里。忆槐亭旁的桂花树上,残留的金蕊还沾着晨露,风一吹,细碎的花瓣便落在青石板路上,与昨夜未收的红灯笼影子叠在一起,像是给巷子铺了层温柔的底色。苏晚踩着这层“花影路”走进记忆馆时,林晓正对着电脑屏幕敲得飞快,桌面上还摆着半块没吃完的槐花纹非遗月饼。
“早啊,这是还在整理中秋的数据?”苏晚放下手里的帆布包,顺手给林晓倒了杯温热的桂花茶。茶刚斟满,就见夏冉抱着一摞厚厚的信封跑进来,额角的碎发沾着汗,脸上却满是雀跃:“苏晚姐、林晓姐!你们快看!这些全是外地游客寄来的信,还有好几所学校的邀请函,说想让咱们去做非遗讲座,带学生体验元宇宙非遗馆呢!”
夏冉把信封往桌上一放,牛皮纸的信封堆得像座小山,有的信封上还画着可爱的玉兔、月亮图案,显然是孩子们寄来的。苏晚拿起最上面的一封,信封上印着“西安古城墙小学”的字样,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苏晚姐姐,我在元宇宙中秋馆里跟周爷爷学做了皮影嫦娥,还把我的祝福灯笼飘到了西安城墙,太开心啦!我们老师说,要是你们能来学校,教我们剪中秋剪纸就好啦!”信纸末尾还画了个咧嘴笑的小皮影人,旁边歪歪扭扭地签着“李明宇”三个字。
“你看这孩子多可爱,字里行间都透着对非遗的喜欢。”苏晚把信递给林晓,又拿起另一封来自温州大学的邀请函,上面写着希望能与梧桐巷合作开设“非遗数字传承”选修课,让学生们参与元宇宙非遗馆的场景设计,还想邀请吴叔、孙爷爷等手艺人去学校做实践教学。
林晓接过信,眼睛亮了起来:“这可是个好机会!咱们之前就想把元宇宙非遗馆的影响力扩展到校园,现在学校主动邀请,正好能推进这件事。我觉得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挑选几所距离近、合作意愿强的学校,比如温州肯恩大学和温州大学,先开展试点讲座和体验课;第二步再跟西安、洞头那边的学校对接,结合当地的非遗特色,搞跨地域的校园非遗联动活动,比如让西安的学生设计皮影主题的元宇宙场景,洞头的学生设计贝雕元素的数字藏品,最后咱们把这些作品整合到元宇宙馆里,做成‘校园非遗专区’。”
“我觉得可行。”苏晚点点头,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而且除了学校,咱们还得跟进中秋市集上留下的合作意向。昨天周师傅给我发消息,说西安那边有几家文旅公司想跟咱们合作,把元宇宙中秋馆的模式复制到西安的非遗景区,让游客能在虚拟场景里体验秦绣、皮影戏;陈师傅也说,洞头的文旅局想把咱们的‘线上线下联动放灯’活动,变成他们的年度非遗节日项目,还想邀请吴叔去洞头教大家做融合贝雕元素的月饼。”
正说着,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抬头一看,是孙爷爷背着绣绷走了进来。绣绷上绷着一块月白色的缎面,上面已经绣好了半只玉兔,玉兔的耳朵上缀着细小的贝雕珠子,金线绣的月亮轮廓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苏晚丫头,我这‘南北中秋合璧图’已经开始绣了,你看这玉兔的姿态,我特意参考了西安刘阿姨寄来的秦绣图样,把秦绣的粗犷线条和咱们江南刺绣的细腻针法结合了一下,你觉得怎么样?”孙爷爷把绣绷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丝线的松紧。
苏晚凑过去仔细看,只见玉兔的身体用江南刺绣的缠针绣勾勒,线条流畅柔和,而玉兔的眼睛和爪子则用秦绣的打籽绣点缀,显得格外立体生动。“孙爷爷,您这手艺也太绝了!把两种刺绣风格融合得这么自然,等这幅绣品完成,咱们可以放在元宇宙馆的‘非遗大师区’,再配上周爷爷的皮影戏和陈师傅的贝雕,做成‘南北非遗合璧’的专题场景。”
孙爷爷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也是这么想的。刘阿姨昨天还跟我视频,说她已经开始做秦绣版的嫦娥挂饰,准备跟我的绣品配成一套,到时候一起展出。对了,我还琢磨着,下次去学校做讲座的时候,能不能带一套简易的刺绣工具,教孩子们绣个小月亮、小玉兔,让他们从小就接触这些老手艺。”
“当然可以!”夏冉立刻接话,“我这就去整理工具清单,咱们可以准备一些小绣绷、彩色丝线和图案底稿,方便孩子们上手。对了,吴叔早上也跟我说,想做一批迷你的月饼模具,带到学校去,让孩子们体验做月饼的乐趣,还能把自己做的小月饼带回家当纪念。”
说话间,张奶奶拎着一个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一叠新剪好的剪纸,有四川蜀绣风格的熊猫、广东醒狮样式的灯笼,还有陕西皮影元素的小人儿。“我这‘非遗节日系列’剪纸已经剪了一部分了,你们看,这熊猫的身上我特意留了空白,到时候可以让孩子们用彩笔涂颜色,再贴到灯笼上;这醒狮的眼睛我用了镂空的手法,晚上挂起来,灯光透过去会特别好看。”张奶奶拿起一张醒狮剪纸,对着晨光晃了晃,剪纸上映出的光影果然灵动鲜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