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凑过去一看,屏幕上满是热情的留言:“我是做竹编的,想加入联盟!”“什么时候能在元宇宙馆学秦绣啊?”“下次非遗市集什么时候办?我一定来!”看着这些留言,苏晚心里满是感动:“咱们没白忙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喜欢非遗了。”
第二天一早,“非遗与生活”展正式开展。市文化馆门口挂着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非遗融入生活,匠心传承文化”,门口的报名台上,“非遗手艺人联盟”的章程展板前围满了人,有本地的手艺人,也有来参观的游客。
剪彩仪式刚结束,游客就涌进展厅。展厅里分为“生活起居区”“饮食文化区”“装饰艺术区”三个板块:“生活起居区”里,孙爷爷的刺绣抱枕、刺绣手帕整齐摆放,游客可以拿起抱枕感受丝线的细腻;“饮食文化区”里,吴叔的月饼模具、贝雕花纹点心盒引人注目,旁边的桌子上还摆着刚烤好的非遗月饼,供游客品尝;“装饰艺术区”里,张奶奶的剪纸窗花、陈师傅的贝雕摆件、刘阿姨的秦绣挂饰琳琅满目,每个展品旁都贴着二维码,扫码就能看手艺人的制作故事和元宇宙馆的虚拟场景。
最热闹的当属元宇宙体验区,游客们戴着VR眼镜,在虚拟场景里逛“非遗生活街”——可以在虚拟的刺绣工坊里绣抱枕,在虚拟的剪纸摊位上剪窗花,在虚拟的点心铺里用吴叔的模具做月饼,还能链接到西安的“非遗专区”,体验皮影戏和秦绣。
“太有意思了!我在虚拟场景里绣了个槐花纹抱枕,还生成了数字藏品,能保存在手机里!”一个年轻姑娘摘下VR眼镜,兴奋地跟同伴分享,“下次我要带我妈来,她肯定喜欢刺绣。”
“我刚才在虚拟场景里跟四川的老艺人学剪了个蜀绣熊猫,还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上了!”一个小男孩举着剪纸,跑到张奶奶面前,“奶奶,您看我剪得好不好?”
张奶奶接过剪纸,笑着说:“剪得好!下次奶奶教你剪更复杂的皮影纹样。”
展厅的另一角,四川的剪纸老艺人正带着一群游客学剪蜀绣生肖,他手里拿着一张底稿,耐心地讲解:“剪蜀绣风格的生肖,要注意线条的粗细,比如这只老鼠的耳朵,要用细线条,显得灵动;身子要用粗线条,显得扎实,就像蜀绣的针法,有疏有密。”
游客们跟着老艺人的步骤,一点点裁剪,不一会儿,一只只形态各异的蜀绣生肖剪纸就成型了,有的游客还在剪纸上涂了颜色,显得格外鲜活。
孙爷爷的刺绣体验区也围满了人,他拿着一个小绣绷,教游客绣简单的桂花纹样:“针要从下往上穿,线要拉匀,不要打结,就像咱们做人,要踏实、细致。”一位白发老奶奶跟着学绣,绣完一朵小桂花,眼眶有些湿润:“我年轻时也绣过花,后来就忘了,今天重新捡起来,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候。”
吴叔的月饼体验区最受欢迎,孩子们戴着小围裙,在案板上揉面团、压模具,有的压出了槐花纹,有的压出了贝雕纹,还有的压出了皮影纹,吴叔在一旁笑着指导:“面团要揉到不粘手,压模具时要用力均匀,这样纹样才清晰。”烤好的月饼出炉时,香气飘满了整个展厅,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月饼,脸上满是骄傲。
下午,“非遗手艺人联盟”启动会在展厅旁的会议室召开。来自西安的刘阿姨、四川的剪纸老艺人、洞头的陈师傅(视频连线)、本地的手艺人,还有温州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坐满了整个会议室。
苏晚作为发起人,首先介绍了联盟的宗旨:“咱们‘非遗手艺人联盟’,就是要让各地的手艺人聚在一起,共享资源、交流技艺、共同创新,让非遗走进生活,传承下去。今天,咱们就一起把联盟章程定下来,再说说接下来的计划。”
刘阿姨第一个发言,手里拿着孙爷爷的刺绣香囊:“我这次来梧桐巷,最大的收获就是跟孙大哥交流了刺绣针法,以后咱们南北刺绣可以多合作,比如一起绣一幅‘中国非遗地图’,每个地方绣上当地的非遗特色。”
四川的剪纸老艺人接着说:“我想在联盟里搞个‘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各地的手艺人去学校讲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我已经跟几所四川的学校联系好了,就等大家一起参与。”
洞头的陈师傅通过视频说:“我最近在研究贝雕和陶瓷的结合,想做一批贝雕陶瓷摆件,要是联盟里有会做陶瓷的手艺人,咱们可以合作试试。另外,下个月洞头的‘贝雕灯笼节’,想邀请联盟的手艺人来参加,一起搞个‘线上线下联动放灯’活动。”
吴叔听了,立刻举手:“我会做点心模具,要是陈师傅需要贝雕花纹的模具,我可以帮忙做。下个月的灯笼节,我也想去,教大家做贝雕花纹的月饼。”
张奶奶也笑着说:“我剪了些贝雕灯笼的剪纸,到时候可以带去洞头,贴在灯笼上,再教孩子们剪,让剪纸和贝雕结合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