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的风带着海的潮气,吹得小院里的竹篱笆沙沙响。苏晚刚把孩子们上次编的迷你灯笼挂到屋檐下,就听见院外传来快递车的鸣笛声——王师傅寄来的首批量产彩色灯笼,终于到了。
三个大纸箱堆在院中央,拆开时,浅绿、鹅黄、淡粉三色灯笼像春日繁花般涌出来。每个灯笼底部都刻着“洞头竹·云南藤”的小字,藤条的纹路里还留着淡淡的草木香。李师傅拿起一个浅绿灯笼,手指顺着提手摸了一圈:“王师傅这次做得更细致了,提手加粗了两圈,还缠了防滑藤条,握着手感正好。”他晃了晃灯笼,里面的灯座稳稳当当,“之前担心量产会偷工减料,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苏晚把灯笼按颜色分类摆放,浅绿的“竹间青”堆在左边,鹅黄的“春日暖”在中间,淡粉的“粉雾柔”在右边,三色交织着,把小院衬得格外鲜活。林晓举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组照片,特意给底部的刻字拍了特写:“得把这些细节传到元宇宙,让预订的顾客看看咱们的用心。”她一边说一边打开后台,刚上传完照片,就有顾客留言:“终于等到了!刻字太有仪式感了,想再订两个送朋友。”
当天下午,团队就开始给预订的灯笼打包。张奶奶找来红色的棉绳,给每个灯笼系上小小的平安结;陈老师打印了手写卡片,上面写着“藤竹相缠,点亮时光”;苏晚则把元宇宙体验码贴在包装盒上,方便顾客扫码看编织故事。“每个包裹里都放一张孩子画的灯笼图吧,”苏晚提议,“之前孩子们画了好多,这样顾客拆开时能多份惊喜。”大家纷纷赞同,很快,三十个包裹就都变得满满当当,透着温馨的心意。
刚把包裹交给快递员,张老板就打来了电话,语气里满是急切:“苏晚,下周末咱们市要办文创市集,我已经帮咱们申请了摊位,咱们把灯笼和皮影套装都带过去,肯定能火!”苏晚心里一喜,立刻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市集筹备的事。
“摊位得布置得有特色,”林晓拿出笔记本,画了个简单的草图,“左边摆彩色灯笼,挂在竹架上,晚上点亮肯定好看;右边放皮影套装,再摆个小桌子,让顾客试玩皮影投影;中间留个小区域,放台电脑,让大家体验元宇宙编织。”李师傅点头补充:“我再做个小竹棚,把摊位遮起来,既防晒又有咱们的竹艺特色。”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都在为市集忙碌。李师傅在工具房里赶制竹棚,竹条削得粗细均匀,搭建起来时严丝合缝,还在棚檐下留了挂灯笼的钩子。苏晚和陈老师则去学校找孩子们,邀请他们周末去市集当“小讲解员”,给顾客讲灯笼的故事。穿粉色外套的小女孩举着手跃跃欲试:“我要告诉大家,竹丝是从洞头来的,藤条是从云南来的,它们是最好的朋友!”
林晓则忙着准备市集的宣传物料,她把之前拍的彩色灯笼照片、孩子们编灯笼的视频做成短视频,配上轻快的音乐,发到了社交平台;还设计了小小的宣传单,上面印着摊位位置和“扫码关注元宇宙,免费领迷你灯笼贴纸”的活动。“咱们得多吸引些年轻人来,”林晓说,“现在年轻人喜欢有故事、有仪式感的东西,咱们的灯笼正好符合。”
周四晚上,王师傅又寄来了一批灯笼,这次除了之前的三色,还多了十个浅蓝的“海雾蓝”——是他根据元宇宙里的留言,特意加做的颜色。“好多顾客说想要和洞头大海相关的颜色,我就试了这个浅蓝,”王师傅在电话里说,“藤条做了特殊处理,遇水也不会褪色,适合海边的天气。”苏晚拿着浅蓝灯笼,对着窗外的夜空看了看,灯笼的颜色和夜色里的海水格外像,忍不住赞叹:“太贴合咱们洞头了,市集上肯定受欢迎。”
周五下午,团队提前去市集布置摊位。李师傅的竹棚刚搭好,就引来不少摊主围观:“这个竹棚真有特色,和你们的灯笼太配了!”林晓把彩色灯笼一个个挂在棚檐下,浅绿、鹅黄、淡粉、浅蓝交织着,风一吹轻轻晃动,像一串彩色的风铃。苏晚则把皮影套装摆在桌子上,每个套装旁边都放着小灯座,方便顾客试玩。她拿起一个“竹丝精灵”皮影,放在灯笼前,暖黄的灯光透过皮影,墙上立刻出现一个蹦蹦跳跳的小精灵,引得路过的人纷纷驻足。
“咱们再做个‘灯笼许愿墙’吧,”陈老师突发奇想,“让顾客把想对老手艺说的话写在卡片上,贴在墙上,既能互动又有意义。”大家立刻行动,找来一块木板,贴上彩色的卡纸,还准备了马克笔和贴纸。刚布置好,就有路过的小姑娘写下:“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好看的灯笼,想学编织!”
傍晚时,市集的灯光亮了起来。苏晚把摊位上的灯笼全部点亮,浅绿的透着清新,鹅黄的暖着人心,淡粉的裹着温柔,浅蓝的映着夜色,四种颜色的灯光交织在一起,把小小的摊位变成了市集里最亮的角落。林晓打开电脑,元宇宙的编织界面在屏幕上亮起,路过的年轻人纷纷围过来,试着用鼠标编虚拟灯笼,完成后拿着生成的海报开心地拍照。
苏晚看着热闹的摊位,心里满是期待。她翻开笔记本,写下当天的总结:“4月12日,收到首批量产彩色灯笼(浅绿、鹅黄、淡粉)及新增浅蓝‘海雾蓝’灯笼;完成文创市集摊位布置,含竹棚、灯笼展示区、皮影试玩区、元宇宙体验区及许愿墙;确定10名孩子为周末市集‘小讲解员’。”
离开市集时,夜色已经渐深。苏晚回头望了望亮着灯的摊位,竹棚下的灯笼轻轻晃动,光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图案。她知道,周末的市集一定会很热闹,而这些彩色的灯笼,也会带着洞头的竹香、云南的藤韵,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更多人爱上这门跨越山海的老手艺。
回到小院,苏晚把新增的浅蓝灯笼挂在屋檐下。晚风拂过,灯笼轻轻摇曳,灯光透过藤竹缝隙,在地上投下像海浪一样的纹路。她坐在竹椅上,想象着周末市集上孩子们讲解灯笼故事的模样,想象着顾客们拿着灯笼开心的笑容,想象着元宇宙里越来越多的人体验编织的乐趣。
她在笔记本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量产的灯笼带着手艺人的心意,市集的摊位藏着传承的热情。每一次准备,每一次布置,都是为了让老手艺被更多人看见、喜欢,让这份跨越山海的约定,在更多人的参与里,绽放更亮的光芒。”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