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的阳光刚洒满市集,苏晚和团队就带着最后一批物料赶到摊位。李师傅把提前做好的迷你竹凳摆到摊位前,供顾客休息;张奶奶抱着一篮平安结,准备送给驻足体验的人;十个“小讲解员”穿着统一的浅蓝色志愿服,早早站在摊位旁,手里攥着自己编的迷你灯笼,眼睛里满是期待。
刚把摊位上的灯笼全部点亮,就有顾客被吸引过来。穿白色连衣裙的女生盯着浅蓝的“海雾蓝”灯笼,伸手轻轻摸了摸:“这个颜色也太好看了吧,和洞头的海好像!”“小讲解员”朵朵立刻凑上前,脆生生地说:“姐姐,这个灯笼的藤条是云南来的,竹丝是咱们洞头的,王师傅还做了防褪色处理,下雨也不怕!”女生听得惊喜,当即决定买下两个,“一个挂在家里,一个送给在外地的朋友,让她也看看咱们洞头的手艺。”
皮影试玩区很快也热闹起来。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下,孩子拿起“海鸥”皮影,放在灯笼前,暖黄的灯光立刻把海鸥的影子投在白色幕布上。“妈妈你看!海鸥飞起来了!”孩子兴奋地晃动皮影,海鸥的影子在幕布上穿梭,引得周围人纷纷拍照。苏晚趁机递上元宇宙体验码:“扫码就能编虚拟灯笼,还能给海鸥皮影搭配不同颜色的灯笼哦。”妈妈立刻扫码体验,完成后生成的海报上,海鸥皮影配着浅蓝灯笼,格外好看。
元宇宙体验区前,几个年轻人围在电脑旁,跟着提示编虚拟灯笼。穿黑色卫衣的男生试了三次才成功,生成海报后立刻发到朋友圈:“非遗手艺太有意思了!下次想试试编真灯笼。”林晓见状,递上一张体验课预约卡:“下周末我们在小院有编织体验课,带朋友来就能免费参加,还能带走自己编的迷你灯笼。”男生高兴地收下卡片,说要约上室友一起报名。
“灯笼许愿墙”前也挤满了人。有人写下“希望藤竹灯笼能走到更多地方”,有人画了一个彩色灯笼,旁边写着“要把老手艺学下去”,还有小朋友用蜡笔涂了个大大的爱心,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爱灯笼”。苏晚看着满满一墙的许愿卡,心里暖暖的,她拿出手机拍下照片,打算之后打印出来,贴在小院的墙上,当成传承路上的珍贵纪念。
中午时分,摊位前的人越来越多,张老板也赶来帮忙。他带来了刚做好的“灯笼形状小点心”,分给顾客和“小讲解员”:“吃点甜的,咱们继续加油!”朵朵咬了口点心,笑着说:“张叔叔,点心和灯笼一样好看,我要把盒子留着,装我的迷你灯笼。”张老板笑得眼睛都眯了,当即决定把点心和灯笼组合成“文创礼盒”,“以后顾客买灯笼,就能搭配点心,既有心意又有特色。”
下午,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慢慢走到摊位前,盯着灯笼看了很久。苏晚上前询问,才知道老奶奶年轻时也编过竹篮,后来因为眼睛不好就不编了。“现在看到这些灯笼,就想起以前和姐妹们一起编竹篮的日子。”老奶奶感慨地说。李师傅立刻拿出一套轻便的竹丝工具,递给老奶奶:“阿姨,这是我特意做的细竹丝,您试试,说不定能勾起以前的回忆。”老奶奶接过工具,手指轻轻抚过竹丝,眼眶有些湿润,她试着编了一个简单的结,虽然慢,但动作依旧熟练。苏晚赶紧拍下这一幕,“以后我们多做些适合老人的编织材料,让更多老手艺人能重拾起手艺。”
傍晚时分,市集快结束时,团队统计了当天的成绩:卖出彩色灯笼42个,皮影套装18套,预约体验课15人,元宇宙新增用户200多人。“小讲解员”们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都带着笑容。朵朵拿着自己收到的小礼物,兴奋地说:“今天我给好多人讲了灯笼的故事,他们都夸我厉害,我以后还要当讲解员!”苏晚摸了摸她的头,递上一张证书:“这是‘优秀小讲解员’证书,以后你就是咱们藤竹灯笼的小小传承人啦!”
收拾摊位时,天边泛起了晚霞,把竹棚和灯笼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李师傅扛着竹凳,笑着说:“今天累是累,但看到这么多人喜欢灯笼,值了!”林晓一边整理物料一边说:“我把今天的视频剪一下,发到网上,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张奶奶则把没送完的平安结收好,“下次有活动,咱们还带着,给顾客添份喜气。”
回到小院,苏晚把当天的成绩记在笔记本上:“4月13日,文创市集首日成绩:卖出彩色灯笼42个(浅蓝‘海雾蓝’最受欢迎)、皮影套装18套;预约编织体验课15人;元宇宙新增用户236人;确定推出‘灯笼+点心’文创礼盒;评选10名‘优秀小讲解员’。”她抬头望向屋檐下的灯笼,晚霞的余晖透过灯笼,在地上投下温柔的光影,像撒了一地的星光。
周日的市集依旧热闹,不少顾客是看到周六的短视频特意赶来的。一位从外地来旅游的女生,一次性买了五个不同颜色的灯笼,“我要把它们带回老家,让家人和朋友都知道,洞头有这么好看的非遗灯笼。”苏晚还遇到了之前合作过的西安周师傅,他特意从西安赶来,带来了新做的“秦腔皮影”:“咱们可以把秦腔皮影和藤竹灯笼结合,让南北手艺碰撞出更多火花。”苏晚高兴地答应,决定下周就和周师傅一起设计“秦腔皮影灯笼套装”。
两天的市集结束后,团队聚在小院里总结。李师傅说要改进竹丝工具,让更多人能轻松上手;林晓计划在元宇宙里新增“秦腔皮影”模块;张老板则忙着联系点心师傅,确定文创礼盒的细节;陈老师则说要和更多学校合作,让编织课走进更多校园。苏晚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动——从最初的五十个灯笼样品,到现在的量产、市集、体验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里,而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热爱与希望。
她在笔记本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市集的人声鼎沸,是老手艺被认可的掌声;每个人的热情参与,是传承路上最亮的光。藤竹灯笼不仅点亮了市集的角落,更点亮了非遗传承的未来,而这场跨越山海的约定,也将在更多人的守护下,走得更远、更坚定。”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