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苏学士满意地点点头。
接下任务,张衍志并未立刻坐下。
而是转身面向众同窗,朗声道:
“诸位同窗,既蒙先生与诸位信任,衍志便僭越,先行安排。”
“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海涵并提出。”
他语气从容,条理清晰,开始部署:
“首先,需统计确切人数。”
“请各位稍后至王圆处登记姓名,并注明是否会骑马,以便统筹车马。”
他看向王圆,王圆立刻会意,挺起胸膛,拍了拍,表示包在他身上。
他性格活泼,善于交际,此事正合适。
“其次,行程与物资。”
“高肃兄,”
他看向沉稳细致的高肃,说道:
“劳烦你负责规划具体路线,查询翠微峰,碧波潭沿途情况,预估往返时间及中途休憩地点。”
“同时,统计所需公共物资,如饮水,常用药材,简易雨具等,列出清单,预算费用,报予先生审定。”
高肃沉稳点头,已然在心中开始盘算。
“再次,纪律与安全。”
“赵健兄,”
他对做事踏实,颇有气力的赵健道:
“请你负责编整队伍,出行时前、中、后段皆需有人照应,防止同窗掉队。”
“另需组建一临时巡查小队,由身体强健、负责的同窗担任,沿途巡视,杜绝私自离队,冒险涉水等行为。”
“尤其碧波潭水深,需格外注意。”
赵健抱拳,表示明白。
“最后,诸位同窗。”
张衍志再次面向众人,说道:
“出门在外,代表的是我弘文书院之风貌。”
“请务必听从统一号令,不得擅自行动。”
“言行举止,需恪守学子本分,互帮互助,彰显同窗之谊。”
“具体细则,待高肃兄路线确定后,再行公布。”
他一番安排,井井有条,面面俱到,既考虑了行程便利,又顾及了安全纪律。
更根据几位舍友的性格特点分派了最合适的任务,充分展现了其过人的组织能力和沉稳的处事风格。
原本还有些担心他会因年轻而压不住场,或者安排不周的其他学子,此刻,也都暗暗点头,心生信服。
苏学士在一旁听着,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此子,不仅学问扎实,更有如此务实干练之才,遇事不慌,调度有方,实在是难得。
他对这次采风,以及张衍志的未来,愈发期待起来。
在张衍志沉稳的主持下,采风前的准备工作,就此高效地展开了。
……
时间一转。
三日后。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弘文书院一行数十人,在苏学士的带领和张衍志的细致组织下,准时从书院出发,前往城西翠微峰。
车马辚辚,学子们身着青衿,意气风发,引得沿途百姓纷纷侧目。
出了城。
喧嚣渐远。
官道两旁阡陌纵横,绿意盎然。
远处村落炊烟袅袅,近处田埂上有农人驱牛耕作,偶有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不成调的短笛,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学子们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个个兴致高昂,或指点江山,或吟咏前人诗句,车厢里、马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张衍志骑着马,行在队伍中段,不时与负责前后联络的王圆,赵健等人沟通,确保队伍井然有序。
高肃则拿着他绘制的简易路线图,偶尔与车夫确认方向。
苏学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张衍志的办事能力越发满意。
渐行渐近。
一座苍翠欲滴的山峰映入眼帘。
那便是翠微峰。
但见峰峦叠嶂,林木葱茏,山间云雾缭绕,如同仙境。
山脚下,一湾碧水环绕,波光粼粼,正是碧波潭。
潭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山光云影,美不胜收。
“到了!”
“前面便是翠微峰了!”
有学子兴奋地喊道。
众人精神一振,加快步伐。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但见古木参天,藤萝缠绕,怪石嶙峋,形态各异。
山涧潺潺,鸟鸣啾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
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此情此景,让所有人心中的尘虑为之一清。
行至半山腰一处开阔地,有一座古朴的八角亭,名曰观翠亭。
苏学士便命在此处歇息。
众人进入亭中,或倚栏远眺,或凭几小憩,都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
放眼望去,群山如黛,层林尽染,碧波潭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山谷之中,远处府城轮廓依稀可见,天地广阔,令人心旷神怡。
苏学士抚掌笑道:
“如此美景,正合讲诗论赋。”
“尔等平日于斋中苦思,所作之诗,往往徒具形骸,缺乏神韵。”
“何也?盖因少了这‘境’的触发与涵养。”
他指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潭、身边的林木,说道:
“诗赋之妙,在于意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