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内,是另一个世界。
压抑的寂静,取代了外面的喧嚣。
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木料,旧纸墨和驱蚊药草混合的复杂气味。
在衙役低沉严厉的指引下,张衍志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号舍。
“辰字叁拾柒号”。
号舍极其狭窄,三面砖墙。
一面敞开,宽不过三尺,深不足四尺,仅容一人转身。
内有上下两块木板,上为桌,下为凳,夜间可拼凑为床。
张衍志放下考篮,略作整理,便静坐下来,闭目凝神,努力适应这逼仄的环境,将状态调整至空明。
……
第一场:经义。
巳时正,鼓声雷动,考试正式开始。
差役手持题目牌,在通道中缓慢行走,高声唱题。
所有考生需凝神细听,自行记录。
当差役浑厚的声音清晰地传来时,张衍志的心猛地一沉!
“《四书》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孟子》题:‘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考场各处,隐隐传来一阵倒吸凉气乃至极低的哀叹声!
这两题,绝非寻常热题!
《四书》题出自《论语·述而》,看似是孔子赞颜回,实则深究“行藏”之道,关乎士人出处进退的终极抉择,立意极易流于空泛。
《孟子》题出自《尽心下》,探讨“规矩”与“巧”的关系,即法则传授与个人悟性的界限,极为抽象精微。
张衍志的额头瞬间沁出细密的汗珠。
他预想过各种可能,却没料到题目,如此冷僻且艰深。
周遭号舍已传来笔尖急促刮擦草稿纸的沙沙声,夹杂着焦躁的叹息,显然不少同考已被这“下马威”打得阵脚大乱。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行藏……规矩与巧……”
脑中飞速运转,回忆相关章句及注疏。
他知道,此刻慌乱便是输了。
提笔蘸墨,张衍志立马在草稿纸上写下《四书》题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此破题巧妙地将重点从孔子赞颜回,转移到“行藏之宜”这一核心命题,并点出此乃微示“能者”,立意顿时高远。
他暗自庆幸,前世阅历让他对“进退”二字体会尤深。
承题、起讲,他层层推进,阐述“行”非盲动,“藏”非消极,皆以“道”为依归。
八股正文中,他引太公望八十遇文王与诸葛亮躬耕南阳之例,论证“行藏”需待时、需有器,最终归结于士人当修养自身以俟时机,而非汲汲于功名。
全文逻辑严密,气韵贯通。
稍事休息,便开始攻《孟子》题。
此题更考验思辨。
“规矩”是成法,可传授。”
“巧”是匠心,需自悟。
他破题: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匠能示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是在学者也。”
他由此引申至学问之道,先生可传授经典义理。
但,真正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需学子自身勤学苦思、用心体悟。
再扩至治国用人,法度可立,而吏治清明、政通人和,则需为政者的智慧与担当。
他将一个看似抽象的哲学命题,与实学、治道紧密结合,赋予了其现实意义。
两篇经义作罢。
虽自觉应对得当,但,精神消耗巨大,背后衣衫已被汗水浸湿。
张衍志拿出干粮,就着清水默默咀嚼,耳边不时传来隔壁号舍考生因思路枯竭而发出的痛苦抓挠声,更显考场如战场般残酷……
……
很快。
就到了第二场,策论。
题目下发,张衍志展开一看,竟是:
“试陈官仓防鼠患及霉变之法。”
此题一出,考场各处顿时隐隐传来几声压抑不住的啜泣和低骂!
对于埋头圣贤书的学子而言,此题太过“实务”,近乎匠人之事,与平日所习经世大论相去甚远,许多考生顿时傻眼,无从下笔。
有人开始绞尽脑汁回忆农书杂记,有人则胡乱写下“多养猫犬”、“勤加打扫”之类肤浅之语。
张衍志也是微微一怔。
官仓防鼠防霉?
这题目着实出乎意料。
但,他很快定下心神,将其视为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来思考。
张衍志提笔在草稿纸上列出初步思路:
防鼠:坚壁清野,加固仓墙、地面,堵塞孔洞、生物防治、药物驱赶。
防霉:控制湿度,通风、使用石灰、木炭吸潮、定期翻晒、改善仓储结构。
写到此处,他笔尖稍顿。
这些措施固然有理,但,总觉得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根本。
张衍志眉头微蹙,目光无意间扫过“鼠患”二字,心中忽然一动!
《诗经》有云: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百姓将贪官污吏比作“硕鼠”,窃取民脂民膏!
一道灵光,如同闪电般劈开迷雾!
张衍志猛地惊醒,背后瞬间沁出一层冷汗!
着相了!
自己竟也着相了!
这哪里仅仅是问如何防治仓廪里的老鼠?
这分明是借物喻事,直指吏治腐败之“硕鼠”,国库亏空之“霉变”!
真正的“鼠患”,是那些蠹役贪官,利用管理漏洞,监守自盗,盘剥克扣!
真正的“霉变”,是吏治不清明导致的制度腐朽,效率低下,积弊丛生!
想通此节,张衍志只觉豁然开朗,思路如江河奔涌。
他毫不犹豫地将之前的草稿划去,重新铺开试卷,提笔蘸墨,一股沉毅之气透于笔端。
这一次。
张衍志的破题便直指核心:
“臣闻,善治国者,必先清其仓廪。”
“欲清仓廪者,必先除其蠹吏,盖仓廪之鼠患霉变,其形在物,其源在心,在制也!”
喜欢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