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新年鞭炮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陵水军港便迎来了一场盛况空前的下水仪式。
凛冽的海风也无法吹散人们脸上的热情与自豪,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船台上那三艘即将首次拥抱海洋的巨舰身上。
经过船厂工匠们日夜不休的奋战,以及“铁勒木”技术的成熟应用,陵水造船业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艘体型最为庞大的1200吨级专业战舰。
它被命名为“千牛卫级”,首舰“千牛卫号”如同一位披挂着木材与铁混合甲胄的巨人,巍然屹立。
其船体线条在盖伦船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十八十九世纪专业战列舰的设计理念,以求更好的适航性和抗风浪能力。
最为震撼的是其侧舷,密密麻麻排列着两层的炮窗,预示着其恐怖的火力投射能力。
总计76门火炮的配置,虽然刚刚摸到后世欧洲海军评级中“三等战列舰”的门槛,但在东亚海域,这已是足以碾压绝大多数对手的毁灭性力量。
其主炮是32磅和24磅重型加农炮,下层甲板部署,用于轰击船体;上层则配备大量12磅和9磅炮,用于对付上层建筑和人员。它是陵水海军当前当之无愧的核心与王牌。
新下水的还有1500吨级武装商船“开拓级”。
它比“千牛卫号”吨位更大,但设计取向截然不同。
船体更为宽阔,以追求更大的载货容量和稳定性。
它的武备同样不容小觑,配备了45门火炮,虽然火力密度不及专业战舰,但足以对抗海盗和大多数欧洲武装商船,完美诠释了“亦商亦战”的理念。
它是未来陵水进行大规模远洋贸易和兵力投送的骨干。
第三艘下水的,则是同样1500吨级的专业移民船“开荒级”首舰。
它的设计更加注重功能性和乘坐舒适性。
船体内部经过了优化布局,设置了更多的舱室和公共空间,改善了通风和卫生条件,力求在漫长的航程中为移民提供相对好一些的生活环境。
虽然也配备了必要的用于自卫的20门火炮,但其核心任务是安全、高效地运送人员和物资。
它的下水,标志着陵水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三艘巨舰,无一例外都采用了成熟的“铁勒木”技术。
即用陵水自产的优质钢材打造坚固的龙骨和肋骨,再覆以经过特殊处理,烫烙、桐油浸泡甚至局部包铁的厚重木壳。
这种结构使得船体强度远超传统木船,能够支撑更重的火炮和风帆,经受更恶劣的海况,寿命也更长。
这三艘巨舰的下水,仅仅是陵水海军力量膨胀的一个缩影。
回顾过去一年多的疯狂建设,陵水的舰队构成已初具规模。
陵水海军目前有,600吨级斥候级护卫舰5艘,作为舰队耳目和快速反应力量,活跃于各处航线进行巡逻、护航、侦查。
500吨级旗鱼级快速通讯船,修长的飞剪船型,追求极致速度,已服役4艘,承担着各据点间情报传递和紧急命令送达的重任。
至于商队的中坚力量800吨级商行级武装商船。
目前数量最多的舰型,已服役8艘,另有3艘在船台建造。
它们是陵水海上贸易的生命线,也是辅助作战的重要力量。
船坞中目前还有2艘800吨级先登级战船在建造。
作为“斥候级”的放大加强版,充分利用了成熟设计,建造顺利,已下水2艘并处于稳定试航阶段。
它比“斥候级”多出20门火炮,火力更强,已稳入“四等战舰”之列,成为舰队的中坚。
站在观礼台上,望着港内桅杆如林、帆缆交织的景象,吴桥心潮澎湃,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这支迅速壮大的海军,每一块木板、每一门火炮、每一张风帆,都是用海量的金钱堆砌起来的。
辉煌的下水仪式背后,是陵水财政账簿上触目惊心的赤字。
吴桥和大总管孙孟霖比任何人都清楚,维持如此疯狂的造舰计划,代价是何等巨大。
“东主,”孙孟霖捧着厚厚的账本,眉头拧成了疙瘩。
“去年一年,船厂开支占据了总支出的六成以上!‘铁勒木’技术虽好,但钢材锻造、大型构件加工、特种木材处理,无不是耗资巨万。一门24磅重炮的造价,几乎等同于一个小型作坊半年的产出!更别提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他继续汇报:“水手和炮兵的培养,是另一项无底洞。熟练的水手需要时间磨练,优秀的炮长需要实弹喂养。我们开设的海事学堂和炮兵训练营,每日消耗的弹药、损坏的器械、支付的饷银,都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我们不得不开出远高于市场价的薪酬来吸引和留住有经验的船员,甚至不得不让科林去挖佛郎机人中那些爱尔兰老乡那里挖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