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辽阳城。
提督大人李如松的大帐里,气氛严肃。各路将领齐聚一堂,墙上挂着巨大的朝鲜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
李如松坐在主位,眉头紧锁,听着手下汇报各方汇集来的情报。
有祖承训那边送来的,详细讲了怎么在野外干掉小西行长八千人的经过。
有登莱水师陈蚕、陈璘报上来的,重点描述了那支神秘“海盗”舰队如何彪悍,七条船就敢追着三十多条倭寇主力打,还差点把人家全歼
甚至还有朝廷锦衣卫从其他渠道弄来的零星消息,都指向同一件事——倭寇后方被一股不明势力搅得天翻地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李如松敲了敲地图,环视众将,“倭寇主力被拖在汉城以北,其国内空虚,后院起火。这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是,好事背后,也得留个心眼。登莱水师报上来的那支‘海盗’,大家也都听到了。船坚炮利,来去如风,打倭寇是狠,可他们对咱们登莱水师,也是说甩就甩,压根不想搭理。这股力量,是敌是友,现在还说不好。他们能在海上把萨摩藩和倭寇水师打成那样,实力绝对不容小觑。我们进军朝鲜,后方海运,陆上补给线,都得防着点,别刚走了狼,又来了虎。”
将领们纷纷点头,都觉得提督大人考虑得周全。
“好了,闲话不多说。”李如松站起身,手指点在地图上,“我军入朝,主力走陆路,从辽阳出发,过鸭绿江,直扑平壤,与祖承训部汇合,然后南下,寻找倭寇主力决战!”
“登莱水师,”他看向代表水师参会的军官,“你们的任务也不轻。立刻出发,前出至济州岛海域。一要监视倭寇可能从海上对平壤或我军侧翼的骚扰;二要防备倭寇水军狗急跳墙,绕道袭击鸭绿江口,断我后路;三嘛……”
他顿了顿:“也要密切关注那支‘海盗’的动向。他们若只是打倭寇,我们暂时井水不犯河水。但他们若敢靠近我大军航线或补给船队,务必警惕,及时上报!”
“末将明白!”水师军官抱拳领命。
商议已定,战争的机器全力开动。
没过几天,四万大明精锐,在李如松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地从朝鲜开拔。
消息传回大员定北基地,吴桥看着情报,并作出了一个让手下疑惑的事情。
手下有人不解:“东家,咱们之前不是一直躲着大明官府吗?生怕他们知道咱们的底细。怎么现在……”
吴桥摆摆手,打断他的话:“此一时,彼一时嘛。”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繁忙的港口。
“李如松带了四万人进朝鲜,人吃马嚼,每天得消耗多少粮食?朝鲜那个地方,被倭寇祸害成那样,自己人都快易子而食了,哪还有余粮供应天兵?”
他转过身,眼中闪着精明的光:“朝廷拨的军饷和粮秣,层层克扣下来,能足额送到前线的有多少?何况长途转运,损耗巨大。前线缺粮,是必然的!”
他点了点桌子:“所以,这是个机会。我们手里有粮,从南洋、从暹罗、甚至从安南买来的稻米,堆在仓库里也是堆着。不如,卖给他们。”
“啊?卖……卖给明军?”手下更懵了,“我们主动去接触?找谁?登莱水师那个陈璘和陈蚕?”
“对,就找他们。”吴桥肯定地说,“通过他们牵线,或者直接跟他们的后勤搭上关系。就说我们是……嗯,海外心系故国的义商!听闻王师出征,抗倭援朝,特来相助,愿意平价——不,甚至可以比市价稍低一点,供应军粮!”
他看着手下还是一脸“这会不会暴露我们”的表情,笑着解释:“放心,我们只是卖粮的商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干净利落。他们现在焦头烂额,有稳定的粮食来源,高兴还来不及,只要我们不主动挑明身份,他们没那么多闲工夫深究我们底细。难道还指望朝廷那帮官老爷能这么快把粮食凑齐运过去?”
吴桥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知道历史上明军在朝鲜好几次都因为缺粮闹得军心不稳。
现在他提前布局,既能赚一笔钱,毕竟打仗的钱和建设基业的钱,谁也不嫌多。
又能卖给大明军方一个人情,让他们暂时没理由来找自己麻烦,甚至还能借此机会,了解一下明军现在的真实情况和后勤运作模式。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吴桥最后拍板,“去找机灵点、口风紧的人,去办这件事。就按‘海外义商’的路子去跟登莱水师接触,特别是那个参将陈璘和游击陈蚕。价格可以谈,但一定要表现出我们‘支援王师’的‘诚意’。”
手下的人虽然还是觉得东家这步棋有点险,但看他信心满满,也只能领命而去。
等手下离开后,吴桥又把赵三等几个海军头目叫了过来。
“老赵,休息得差不多了吧?”吴桥问道。
赵三精神头十足:“东家,弟兄们早就养好精神了,刀枪火炮都擦得锃亮,就等着您下令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