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栈里的柜台变 —— 康熙五十五年冬】
张家口 “晋源号” 茶栈的门板被卸下来时,带起的灰尘在晨光里打旋。王鸿绪踩着梯子量柜台高度,手里的竹尺敲得木框咚咚响 —— 这柜台原是放茶砖的,现在要改成兑银的柜台,得再加三寸挡板,防止有人偷看验票过程。
“掌柜的,这茶栈的梁还是当年阿木尔老汉选的松木,” 老伙计栓柱正往墙上钉木板,木屑落在他的羊皮袄上,“不用换,结实着呢。” 他指的是二十年前建茶栈时,老驼夫阿木尔亲手选的房梁,据说能扛住塞外的风沙。
王鸿绪从梯子上下来,摸了摸柜台边缘的凹槽 —— 那里还留着茶砖磨出的浅痕,是历年茶队卸货时蹭出来的。“就用这柜台,” 他往凹槽里撒了把盐晶粉,“把这些缝用桐油拌石灰填上,既能防潮,又能藏点盐晶,应急时能当验票的引子。”
窗外传来驼铃声,是阿木尔的儿子阿古拉赶着驼队回来了。这年轻人刚从恰克图回来,驼背上的茶砖还裹着毡布,砖面的双驼纹被雪冻得发亮 —— 他押运金骏眉砖的本事在茶队里是数一数二的,这次被王鸿绪选中去恰克图开分号。
一、旧栈里的新柜台
辰时的日头刚照进茶栈,改造柜台的伙计们已经忙出了汗。原来放茶砖的货架被改成了票号的钱柜,每层都装了暗锁,钥匙是用茶砖模具改的 —— 把双驼纹磨掉,刻上 “汇通” 二字,只有老茶队的人才认得。
“这比建新分号省太多了。” 账房先生拿着算盘进来,木框上还沾着茶末,“原来在福州建新柜要二十两,现在改茶栈,就花了四两银子买锁头。” 他指着墙角的旧秤,“连这秤都能用上,称银子比称茶砖还准。”
王鸿绪捡起块从茶栈梁上掉下来的松木片,上面还留着当年阿木尔刻的记号 —— 三横一竖,像个 “川” 字,是晋商标记安全路线的暗号。“把这木片嵌在新柜台里,” 他对伙计说,“让后来的人知道,这票号是从茶路上走出来的。”
茶队的老伙计们正在接受培训,手里捧着的不是茶砖账本,是票号的验票手册。有人用指甲在桑皮纸上划,模仿盐晶显字的样子;有人拿着磁石在旧茶箱上蹭,练习辨认磁粉线 —— 这些茶箱原是装武夷岩茶的,现在用来装票样,箱底的防潮桐油层正好保护票据。
“记住了,验俄商的票子要格外仔细。” 王鸿绪突然提高声音,他看见阿古拉站在人群后,正用驼夫的烟杆敲着柜台,节奏是茶队报平安的 “两短三长”,“恰克图那边杂,俄商手里的票子要是有三铜钱标记,立刻扣下。”
阿古拉的烟杆顿了下。他去年在恰克图见过俄商的茶砖,砖面的花纹总带着点铜绿色,当时以为是草原的潮气蚀的,现在想来,那颜色和王鸿绪说的三铜钱标记有点像。
二、茶路上的新伙计
午时的阳光把茶栈的雪地晒得发软,接受培训的伙计们正在考试。老茶队的赵掌柜拿着张假票子,故意把盐晶章换成了普通盐粒,让伙计们辨认。第一个认出的是当年押运茶砖的李小子,他用指甲刮了刮章印:“这盐粒一刮就掉,真的盐晶章是嵌在纸里的。”
王鸿绪点点头。这些伙计跟着茶队走了十年,对盐晶、桐油的熟悉程度比谁都高 —— 去年在武夷山,李小子仅凭茶砖的重量就认出了掺了铅的假砖,现在学验票,比新手快三倍。
“你们不仅是掌柜,还是茶队的眼线。” 王鸿绪往每人手里发了块茶砖,砖心是空的,能藏验票用的磁石,“到了分号,每天记两笔账:一笔是兑银数,一笔是见过的可疑票子。” 他特别盯着阿古拉,“恰克图的俄商爱用茶砖当信物,见了带三铜钱的砖,立刻记下来。”
阿古拉把茶砖揣进怀里,砖面的温度透过羊皮袄传过来,像老父亲阿木尔的手。他想起小时候跟着驼队走,父亲总在茶砖里藏盐晶,说 “盐能救命,茶能认人”,现在这茶砖要藏磁石验票,倒像是把老规矩翻新了。
茶栈改造到第七天,第一个分号在归化城的茶站开张了。派去的掌柜是当年和王继祖一起运过火药的老伙计,他在柜台前摆了块旧茶砖,砖面刻着 “茶路通,银路通”—— 这是王鸿绪特意嘱咐的,要让商户知道,票号和茶队是一条心。
三、驼铃里的新任命
未时的驼铃声从张家口城外传来,阿古拉的驼队要出发去恰克图了。十八匹骆驼都换上了新驼铃,声调用老驼夫的话说 “能传到二里外”,但铃铛芯里嵌了块小磁石 —— 这是暗号,遇到危险时,磁石能吸住沿途茶栈的铁环,留下记号。
“恰克图的分号在老茶栈后院,” 王鸿绪往阿古拉手里塞了张地图,是用茶油画的,遇热才显字,“原来放茶砖的地窖改了钱库,门轴上抹了桐油,开关时没声音。” 他突然压低声音,“俄商最近在用一种新汇票,上面的花纹像三铜钱,你多留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