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晋商实业集团的铜门前 —— 光绪三十一年腊月尾】
年关将近的平遥,空气里飘着糖瓜的甜香,可集团门口的气氛却透着股寒意。三匹快马停在铜门前,马上的官差穿着藏青官服,腰间挂着 “山西布政使司” 的腰牌,为首的李差官翻身下马,手里拿着张烫金文书:“奉布政使大人令,传晋商实业集团王昭临接令 —— 即刻提交集团资产清单,不得有误!”
伙计赶紧往里通报,王昭临刚在祠堂检查完盐晶碑的铸模,听到消息立刻赶出来。他接过文书,指尖蹭过文书上的朱砂印 ——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对民间商帮的管控越来越严,这资产清单,明着是 “核查合规”,实则是怕商帮私藏 “新政余党” 的资金。
“差官大人放心,” 王昭临拱手道,“清单早已备好,只是涉及票号、面粉、货柜三大板块,需请大人到账房核验,确保每一笔都清晰可查。” 李差官点点头,带着两个随从跟着往里走,眼神却不住地打量集团院内的 “汇通海” 木匾,显然是在暗中观察。
一、清单备的双重防
辰时的账房里,阳光透过天窗洒在案几上,一本厚厚的资产清单摆在中央。清单封面用暗红绸缎装裱,上面绣着幅 “关公护晋” 图案 —— 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刀身绕着双驼纹,针脚里掺了细磁粉和盐晶线,在光下泛着淡银亮。
“大人请看,” 王昭临翻开清单,里面用复式簿记详细列着每笔资产:票号存款 “十二万三千两”,对应客户姓名、存款日期;面粉厂机器 “德国蒸汽磨粉机五台”,标注购买日期、成本银;货柜车 “王氏货柜十列”,附正太铁路的运输协议副本。每一页都盖着盐晶水写的 “实” 字,遇水不褪。
李差官从怀里掏出块官用磁石 —— 是清廷专门用来验商帮文书的,往清单封面一贴。原本绣着的关公刀身,慢慢显露出个淡红的 “忠” 字,笔迹工整,正是清廷要求的 “合规表忠” 之意。“嗯,图案绣得用心,” 李差官的脸色缓和了些,“只是这资产数额,可当真无隐瞒?”
王昭临笑着递过另一块磁石 —— 是晋商内部用的验真磁石:“大人若不信,可用咱们晋商的磁石再验。” 李差官半信半疑地接过,再次贴上封面。这次,关公的袍角显露出个淡黑的 “信” 字,与封面角落的 “晋商实业” 四字呼应。“这是……” 李差官愣住了。
“回大人,” 王昭临解释道,“此图案用前卷晋商‘磁石吸附 + 盐晶显形’技法,遇官用磁石显‘忠’,表集团对朝廷合规;遇商用磁石显‘信’,表集团对客户守诺。既是遵令,也不敢丢了晋商的根本。” 李差官点点头,翻着清单的手也轻了些:“倒是个懂规矩的,比那些藏藏掖掖的商帮强。”
二、清廷令的策略调
巳时的议事堂里,李差官宣读了布政使司的最终指令:“晋商实业集团资产核查合规,暂免追责;但令尔等不得参与任何新政相关活动,若有违反,严惩不贷!” 说完,便带着清单和随从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看了眼院内的关公像,眼神里少了几分警惕。
王昭临送走官差,立刻召集掌柜们开会。“清廷这是怕咱们再沾政治,” 他敲着桌案,“既然如此,咱们就顺其心意,收缩政治参与,把心思都放在实业上。” 他铺开张北方商路图,手指在 “张家口” 的位置划了圈,“正太铁路的货柜只能到石家庄,咱们要把路线延伸到张家口,打通‘山西 - 蒙古’茶路 —— 这是前卷你太爷爷没来得及恢复的北方商路,现在该咱们来续上了。”
赵小山眼睛一亮:“张家口是蒙古茶贸的重镇,要是能通货柜,咱们的茶砖能比驼队快十倍,还能避开茶路的劫匪!” 刘福也跟着说:“面粉厂也能跟着拓展,蒙古的牧民缺细面,咱们的机器面粉肯定好卖!”
王昭临点点头,让人拟了份 “茶路拓展计划”:第一步,派伙计去张家口联络当地商帮,摸清路况;第二步,向正太铁路局申请延伸路线,承诺 “年运茶量不低于二十万担”;第三步,给货柜车加装防寒棉层,适应蒙古的严寒,用盐晶水在棉层上写 “晋商护茶” 暗记,防中途被换包。
“咱们不跟清廷争政治,就跟洋行争市场,跟茶路争效益,” 王昭临对掌柜们说,“变法失败是‘余晖’,可北方商路的拓展,就是咱们的‘新程’。”
三、茶路拓的旧路续
午时的货站里,赵小山正带着工匠给货柜车加装防寒棉层。棉层用平遥老棉织成,里面缝着盐晶线,工匠们还在棉层上绣了小小的双驼纹 —— 是前卷恰克图茶路的标志。“少东家说了,这棉层不仅要防寒,还得让蒙古商帮认得出是晋商的货,” 赵小山对工匠们说,“双驼纹是老茶路的记号,他们一看就知道靠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