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晋商实业集团的朱红门 —— 光绪三十二年春】
刚过惊蛰,平遥的风还带着凉意,总号门口的铜环突然被 “笃笃” 叩响。伙计拉开门,见两个穿藏青官服的人站在台阶上,手里捧着份盖着 “山西布政使司” 朱印的文书,为首的刘差官面无表情:“奉大人令,限晋商实业集团三日内提交《经营细则》,需列明票号网点、掌柜名录,且注明‘不得私通新政人士、不得擅自扩张’,逾期不缴,按‘抗令’论处!”
王昭临正在账房核对货柜运输账,听闻消息赶紧迎出来。接过文书时,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朱印,冰凉的触感像块石头压在心头 ——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对民间商帮的管控一天比一天严,这次要《经营细则》,明着是 “规范经营”,实则是想摸清晋商的家底,防着再与新政沾边。
“差官放心,三日内定当提交。” 王昭临拱手应下,目送官差骑马远去,转身回账房时,眉头已经拧成了疙瘩。“少东家,这细则要是如实写,咱们的核心分号、靠谱掌柜,不都成了清廷眼里的‘靶子’?” 票号副掌柜赵成急得直搓手,“万一他们安插自己人当掌柜,票号的根基就完了!”
一、细则拟的明暗术
辰时的日头透过窗棂,照在摊开的空白账册上。王昭临召集票号、面粉厂、货柜的核心掌柜,手里捏着支盐晶笔:“清廷要合规,咱们不能硬抗,但也不能把家底全交出去,得想个‘明守规、暗保权’的法子。”
他先翻到 “票号网点” 一页,提笔在太原、平遥、榆次的分号旁画了个小圈 —— 用的是漠北盐晶水,在普通光下看着像墨点,只有用晋商的磁石笔一贴,才会显 “核心” 二字。“这些是咱们的命脉分号,” 王昭临对掌柜们说,“清廷要网点列表,咱们给,但核心与非核心,只有咱们自己清楚,就算他们想查,也分不清哪个是关键。”
到了 “票号管理” 章节,王昭临特意加了条 “师徒制传承” 条款:“票号掌柜需从内部学徒提拔,经‘磁石密信考核’合格方可上任 —— 密信用前卷的磁粉防伪技法书写,内含晋商老规矩、票号密押口诀,外人就算拿到密信,没磁石笔显形,也看不懂考核内容。”
赵成眼睛一亮:“这法子好!清廷要是想安插亲信,过不了密信考核,根本当不了掌柜!” 王昭临点点头,又让人把细则的边角用 “三蚕丝绣” 缝边 —— 丝里掺了漠北盐晶,是前卷晋商封装重要文书的老法子,“要是清廷想篡改细则,比如加‘强制派官’的条款,盐晶遇陌生丝线就会显‘假’字,咱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起草到第三日,《经营细则》终于定稿。王昭临让人用桑皮纸誊写,封面缝着三蚕丝绣,内页核心信息用盐晶水标注,磁石密信考核的流程附在末尾,既符合清廷 “规范” 的要求,又把晋商的控制权牢牢攥在手里。“这细则,就像给晋商穿了件‘合规的铠甲’,” 王昭临摸着封面的绣线,“看着顺从,实则护着根本。”
二、汇丰挖的人心动
巳时的太原票号分号,掌柜李万山正坐在柜台后算账,突然进来个穿洋装的人,递上张烫金名片:“在下是汇丰银行的经理助理,特来拜访李掌柜。” 名片背面印着 “薪资三倍,邀掌汇丰太原分行” 的字样,字体烫金,晃得人眼晕。
李万山心里一动 —— 他在晋商票号做了二十年,月薪不过五十两,汇丰给三倍,就是一百五十两,足够全家过上好日子。可他转念一想,晋商待他不薄,当年他父亲病重,还是王昭临垫了二百两银子治病,要是走了,对得起这份情吗?
没等李万山回话,洋助理又加了筹码:“要是李掌柜愿意来,汇丰还能帮您在英国置地,让您的儿子去洋学堂读书。” 这话戳中了李万山的心事 —— 儿子一直想读洋学堂,可学费太贵,他一直没敢应。
类似的场景,在晋商的几个重要分号同时上演。汇丰银行趁清廷管控晋商的档口,四处挖角,许以高薪、洋学堂名额、海外置地等好处,不少掌柜都动了心,有的甚至已经悄悄跟汇丰的人见了面。
消息传到平遥总号,王昭临刚把《经营细则》封好,准备送交给清廷,一听这话,手里的密匣差点掉在地上。“汇丰这是趁火打劫!” 他拍着桌案,“他们知道清廷管控让咱们人心不稳,想趁机挖走咱们的骨干,断咱们的票号根基!”
三、德昌誓的盐晶立
午时的集团院内,盐晶碑前围满了晋商的掌柜和伙计。王德昌拄着红木拐杖,站在碑前,手里握着块盐晶笔 —— 是前卷王宪武传下来的,笔杆上刻着 “晋商信” 三个字。他看着底下有些动摇的掌柜,声音洪亮得像撞钟:“各位都是晋商的老人了,当年咱们走茶路、开票号,靠的不是银子多,是‘信’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