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华面粉厂的青砖院 —— 光绪三十二年秋】
初秋的晨雾还没散,面粉厂门口就围了群人。王德昌拄着红木拐杖,拦在个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面前,语气带着火气:“这洋技师不能进!咱们晋商的面粉,靠的是‘石磨炒麦’的老手艺,他来了,还不得把老祖宗的法子全改了?”
那洋人是德国磨粉技师汉斯,手里拎着个皮箱,里面装着机器图纸和测量工具,一脸茫然地看着翻译。王昭临赶紧从厂里跑出来,分开人群:“王掌柜,您先别急,汉斯技师是来帮咱们优化机器的,不是来丢老手艺的!”
“优化机器?” 王德昌拐杖往地上一顿,指着院里的蒸汽磨粉机,“这铁疙瘩已经够洋了,再让洋人来调,以后咱们的面粉连点麦香都没了,还叫什么晋商面粉?” 周围的老工匠也跟着点头,有的还攥着手里的炒麦铲,生怕这洋技师抢了他们的活。
一、手艺融的折中策
辰时的日头驱散晨雾,王昭临把王德昌、汉斯和老工匠们请进面粉厂的茶栈。桌上摆着两盘面粉:一盘是石磨磨的,带着淡淡的焦香;一盘是蒸汽机器磨的,细却少了点麦味。“您看,” 王昭临指着面粉,“咱们的问题不是机器不好,是少了老手艺的魂 —— 炒麦!”
他提出方案:“让老工匠李师傅带着徒弟,用平遥老灶炒麦,柴火得是枣木的,炒到麦粒发黄、出焦香,这是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丢;汉斯技师负责调机器,比如把研磨转速从每分钟 80 转降到 60 转,让炒过的麦粒磨得细还不丢香味,出粉率也能提上去。”
李师傅眼睛一亮,放下手里的炒麦铲:“这法子中!炒麦是咱们的看家本事,机器调参数是洋人的长项,合在一起,说不定比单用石磨或机器都好!” 汉斯也通过翻译点头:“我在德国调过类似的机器,只要炒麦工艺稳定,出粉率能从 50% 提到 70%,还能保留麦香。”
王德昌盯着两盘面粉,沉默了半天,终于松口:“行,我就信你这一回!但有一条,炒麦的火候、柴火,都得按老规矩来,少一步都不行!” 他还让人搬来个平遥老灶,放在机器旁,“就用这灶炒,让洋技师看看咱们晋商的老手艺!”
当天,融合工艺就试了起来。李师傅往老灶里添枣木柴,火苗 “噼啪” 响,麦粒倒进铁锅里,翻搅间冒出焦香;汉斯蹲在机器旁,手里拿着个铜制转速计,一点点调整齿轮,嘴里还念叨着 “60 转…… 刚好,不会磨碎麦麸”。王昭临让人用复式簿记记下每一步:“辰时三刻,枣木柴炒麦 15 分钟,麦粒温度 58℃;机器转速 60 转 / 分,出粉率 68%,麦香浓度达标。”
二、工艺册的双防伪
巳时的账房里,王昭临让人装订了本 “融合工艺密册”。封面用桑皮纸裱糊,缝着三蚕丝绣,里面的每一页都用茶汁写着工艺步骤 —— 从炒麦的柴火种类、火候时长,到机器的转速、研磨间隙,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密册得防着外泄,” 王昭临对李师傅和汉斯说,“每一页都要你们俩签名,李师傅用磁石笔签中文,汉斯用钢笔签德文,签名旁边还得用磁粉画个小驼纹,以后翻册子,用磁石一贴,就能知道是不是原册。”
李师傅接过磁石笔,在第一页签上 “李老栓”,笔尖划过纸面,淡黑色的磁粉痕迹慢慢显形;汉斯也签上 “Hans”,王昭临让人用紫光灯照了照 —— 茶汁写的 “枣木柴炒麦” 几个字突然变亮,像镀了层光。“这是前卷的‘紫光灯验密押’法子,” 王昭临解释,“平时看着是普通茶汁字,紫光灯一照才显真,就算有人偷抄,没茶汁和紫光灯,也抄不全。”
他还让人把密册锁在个磁石密匣里,钥匙由李师傅、汉斯和账房赵成各持一把 —— 要打开密匣,必须三人同时在场,少一个都不行。“这工艺是咱们的命根子,” 王昭临摸着密匣,“既不能丢老手艺,也不能让洋人把技术带出去,得护好。”
汉斯看着密册上的磁粉签名,忍不住竖大拇指:“晋商的防伪比德国的火漆还厉害!这样一来,没人能偷学咱们的工艺了!” 李师傅也笑着说:“以后教徒弟,就按这密册来,一步都不能错,保准咱们的面粉一直有焦香。”
三、成效显的市场热
午时的太原城,晋华面粉厂的新面粉刚运到商铺,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百姓们闻着面粉的焦香,都忍不住买上一袋:“这面粉跟石磨磨的一样香,还更细,蒸馒头肯定好吃!” 商铺掌柜笑着说:“这是晋商的新法子,老手艺加洋机器,出粉多还好吃,价格没涨,划算!”
没几天,北京的商户也来订货,说 “晋华的面粉在京城卖疯了,比洋行的面粉香,百姓都认”。王昭临让人查复式台账,上面记着:“九月,新面粉销量比上月涨八成,出粉率稳定在 70%,利润比石磨时代多三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