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实业集团蒲州分号广场 —— 庚子年冬(1900 年)】
西安来的快马踏碎了蒲州的晨霜,领头的侍卫高举明黄圣旨,在分号广场的香案前立定。香案上铺着红绸,摆着果品,山西巡抚毓贤率文武官员垂手侍立,目光却死死盯着站在最前的王静淑 —— 这个敢扣下九十万两官银的女掌东,今日要接慈禧亲题的匾额了。
“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 侍卫展开圣旨,绢帛上的 “奉天承运” 四字用金线绣就,正是前卷提过的宫廷防伪绣法,“晋商实业集团助驾西狩、赈济粮荒,特赐‘忠义商帮’匾额一方,以彰其功。王静淑接匾!”
两名太监抬着鎏金匾额缓步上前,紫檀木边框雕着双龙戏珠,“忠义商帮” 四个大字墨色沉厚,钤着 “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朱印。王静淑上前半步,指尖尚未触到匾额,毓贤已阴阳怪气地开口:“王掌东,太后恩典厚重,只是那九十万两欠银,也该一并缴清了吧?”
一、接匾时的疏文递
辰时的日头爬上檐角,照得匾额上的鎏金晃眼。王静淑没接匾额,反而转身从伙计手中接过一卷素绢,绢边用三股蚕丝细密缝缀 —— 正是前卷的 “三蚕丝绣” 装订法,针脚里藏着 “晋商助民” 的暗纹。
“巡抚大人,太后御赐匾额,王氏感激涕零,” 她捧着素绢高声道,“只是山西百姓尚有一事相求,容我宣读《晋商助民疏》!” 不等毓贤阻拦,她已展开绢卷,清朗的声音传遍广场:
“窃闻山西自秋至冬,旱蝗连发,饥民逾三十万。晋商以库银购粮,救民于水火,然粮税苛重,百姓虽得一时果腹,来年仍恐流离。今蒙太后赐‘忠义’匾额,王氏愿以匾额之荣,换朝廷免山西三年粮税。若得恩准,欠银九十万两分三年缴清;若不准,欠银可还,民心难违 —— 晋商宁负官责,不负民望!”
毓贤气得脸色铁青,指着王静淑怒斥:“放肆!你敢以御匾要胁朝廷?” 他身后的官员纷纷附和,广场上的百姓却炸开了锅,有人举着空碗高喊:“王掌东说得对!官家粮税压得人喘不过气!”
王静淑将疏文递向侍卫:“此疏附百姓联名请愿书,烦请转呈太后。” 侍卫接过疏文时,指尖蹭到绢上的字迹,那是用前卷 “鸦片膏检测” 改良法书写的 —— 墨汁中掺了提纯的鸦片膏残渣,遇官府篡改的朱砂会显黑痕,任谁也动不得半个字。
二、请愿书的民声震
巳时的风卷着黄沙掠过广场,毓贤看着侍卫手中的请愿书,忽然想起西安传来的密令 —— 慈禧虽恼晋商抗命,却需晋商票号汇兑西逃开支,更倚仗其驼队防范义和团残余势力。可他刚要发作,人群里突然挤出十几个老农,为首的平遥粮农李老汉捧着个粗瓷碗,碗底还沾着带茶香的麦糠:
“毓大人,您尝尝这碗麦粥!” 李老汉哽咽道,“这是晋商用验过的好粮煮的,没有沙土!要是朝廷不免粮税,明年开春咱们缴了税,还是得吃树皮!” 十几个老农齐刷刷跪下,身后的百姓跟着跪倒一片,“求大人免粮税!求太后体恤百姓!”
毓贤的脚像钉在地上,看着请愿书上密密麻麻的红手印 —— 足有三千多个,每个手印旁都用盐晶水标着姓名籍贯。他突然想起临行前慈禧的叮嘱:“晋商不可逼急,民心更不可失。” 若真闹出事端,丢官是小,触怒圣颜可就万劫不复了。
“起来!都起来!” 毓贤强压怒火,对王静淑冷声道,“请愿书本抚会转呈,欠银暂缓催缴。但你记住,朝廷的恩典不是无限的!” 说罢甩袖就走,官员们也跟着悻悻离去。侍卫捧着匾额尴尬站着,王静淑这才上前接匾,指尖触到冰凉的紫檀木,心里却松了口气 —— 这一局,民声赢了。
三、民生局的匾额悬
未时的 “晋商民生局” 前,伙计们正搭着木梯,准备挂那块 “忠义商帮” 匾额。民生局门口的黑板上,用盐晶水写的粮价与银价清晰可见,几个百姓正围着核对刚买的小麦,不时发出赞叹:“这价儿比昨天还低些,晋商真不哄人!”
“挂这儿,就挂在黑板正上方。” 王静淑指着民生局的门楣对伙计说。老掌柜刘德海愣了愣:“掌东,御赐匾额该供在总号祠堂才合规矩,当年乔家的‘福种琅嬛’匾,可是供在正厅的。”
“乔家的规矩是乔家的,咱们的忠义是百姓的。” 王静淑抬手抚过匾额,“太后赐‘忠义’,是想让晋商忠于朝廷;可晋商的忠义,该忠于捧着空碗求活的百姓。挂在民生局,让所有人都看看 —— 忠义在民,不在官。”
匾额挂稳时,围观的百姓爆发出掌声。李老汉摸着匾额的边框,眼泪掉了下来:“这匾挂得好!比官家的功德碑管用!” 王静淑看着人群中的笑脸,忽然明白父亲当年说 “民间资本当为百姓谋” 的深意 —— 官商依附的旧路走不通了,晋商的根,从来都在百姓的信任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