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村口的老槐树下 —— 辛丑年夏(1901 年)】
旱灾的热风卷着黄土,把老槐树的叶子吹得打卷。树下挤满了捧着杂粮的百姓,粗瓷碗里的谷子、豆子加起来不过半碗,却个个攥得死紧 —— 这是他们最后的口粮,可村里的粮站早就空了,官家的救济粮迟迟不到,有人眼窝深陷,嘴唇干裂得渗血。
“王掌东来了!王掌东带着茶砖来了!” 村口突然传来吆喝声,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只见王静淑骑着马走在最前,身后跟着十几峰骆驼,驼背上的茶砖用粗布裹着,边角隐约露出淡黑的纹路 —— 是晋商的双驼纹,在阳光下泛着磁粉的微光。
“老少爷们,别慌!” 王静淑翻身下马,声音清亮却带着安抚的力量,“晋商这次来,是给大家送活路的 —— 用杂粮换茶砖,茶砖能兑银、能换粮,灾年借的茶砖,丰年还杂粮就行,不要利息!”
一、银茶兑的救灾启
辰时的日头爬过树梢,王静淑让人在槐树下搭起临时换兑台,台上摆着三样东西:秤杂粮的杆秤、验茶砖的磁石笔、记台账的复式账簿。老掌柜刘德海站在台后,手里拿着块茶砖,当众展示:“大家看,这是救灾茶砖,砖面有双驼纹,用磁石一贴就显黑,假不了;砖里面还藏着粮票,泡水就显字,能兑两斤小麦!”
他用磁石笔往茶砖上一贴,淡黑的双驼纹清晰显形,又让人端来碗清水,将茶砖一角浸入水中 —— 慢慢浮出一行茶汁写的字:“辛丑年夏,榆次救灾,兑麦两斤”。百姓们发出一阵惊叹,之前的疑虑渐渐消散,李老汉第一个走上前,把碗里的杂粮放在秤上:“王掌东,我这二斤豆子,能换多少茶砖?”
“二斤豆子,换两块茶砖,” 王静淑亲自过秤,“一块现在就能兑两斤麦,另一块要是不急用,等丰年还三斤豆子就行。” 李老汉捧着茶砖,用磁石笔验了又验,确认是真的,眼泪一下子掉下来:“有这茶砖,我家孙儿就不会饿肚子了!”
换兑的队伍很快排了起来,伙计们分工明确:有的秤杂粮,有的递茶砖,有的用复式簿记记账 —— 红账记 “收到杂粮 XX 斤”,黑账记 “借出茶砖 XX 块”,每一笔都让百姓签字按手印,盐晶水在账册边缘盖 “救灾” 印,防后续纠纷。
有个年轻人想多换几块茶砖,说 “要给远方的亲戚带”,王静淑却笑着指了指茶砖侧面:“你看,这上面用盐晶水写了限兑日期,过了八月十五就显红,只能自己用,囤着没用 —— 咱们的茶砖是救急的,不是让囤货的。” 年轻人脸一红,乖乖只换了两块。
二、防伪简的民生便
巳时的换兑台旁,不少百姓围着茶砖研究,有的用磁石验纹,有的用口水试茶汁粮票,叽叽喳喳讨论着:“这茶砖比官家的粮票靠谱!官家的票子容易假,这茶砖有磁石验,还有粮票,错不了!”
王静淑听到这话,心里更定 —— 这次的救灾茶砖,是前卷 “三层防伪” 的简化版,去掉了复杂的盐晶密信,保留最实用的双驼纹(磁粉)和茶汁粮票,就是为了让百姓好识别、好使用。“咱们做救灾的事,防伪不能复杂,得让认字的、不认字的都能验,” 她对刘德海说,“百姓觉得方便、放心,才会信咱们。”
远处突然跑来个商户,是祁县绸缎庄的张掌柜,手里拿着银票:“王掌东,我听说您这茶砖能兑银,我兑五十块,运去祁县给店里的伙计当口粮!” 王静淑让人给张掌柜取茶砖,还额外多给了两块:“张掌柜是帮伙计换,这两块算晋商送的,让伙计们也尝尝张库线的老茶味。”
张掌柜感动得连连作揖:“您这是救了我们整个绸缎庄啊!官家的银票兑不到粮,您的茶砖比银子还管用!” 这话像颗石子扔进水里,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有的说要把茶砖兑给邻村的亲戚,有的说要留着等秋收后还杂粮,换兑台的气氛从紧张变成了踏实。
三、民信聚的口碑传
午时的榆次村里,家家户户飘起了茶香 —— 有的用茶砖煮水,有的用茶砖兑了小麦煮粥,淡淡的茶香混着麦香,是灾荒里难得的暖意。李老汉端着粥碗,蹲在槐树下对邻居说:“你闻这粥,有茶香还没沙土,比官家发的救济粮强十倍!王掌东的茶砖,比官家的粮票靠谱多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周边的太谷、祁县,甚至河北、陕西的商户都派人来山西换茶砖。石家庄的粮商老周,带着伙计赶了三天路,一次性换了两百块茶砖:“我们那边也旱,官家的粮票兑不到粮,听说晋商的茶砖管用,就赶紧来了!”
王静淑趁机在换兑台旁贴出告示:“晋商在沈阳、包头设‘茶栈民生点’,可换茶砖、兑银、借粮,欢迎大家去那边换兑。” 告示用盐晶水写就,遇潮不褪,下面还画着茶砖的验真步骤,方便外地百姓识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