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实业集团北京分号门口 —— 庚子年冬(1900 年)】
寒风卷着雪粒,打在 “晋商票号” 的木匾上,发出刺耳的声响。几名清廷兵丁正搬着账册往马车上扔,封条上的 “户部查抄” 四字在雪光下泛着冷红。分号掌柜李万山被按在门框上,领口被扯得歪斜,却仍攥着本复式账簿不肯松手:“这是百姓的存款账,不能拿!”
“少废话!” 兵丁一脚踹在门柱上,“朝廷要查晋商抗旨的罪,别说账册,银库都得封!” 围观的百姓缩在远处,有人小声嘀咕:“晋商给咱们兑粮钱,朝廷倒来抄家,哪有这样的理?”
消息传到蒲州时,王静淑正在民生局核对粮票。她捏着那张从北京寄来的密信,纸上的盐晶字 “分号被抄,速定对策” 已有些晕开 —— 这是李万山趁乱塞给伙计的,用的还是前卷的盐晶密写技法。
“关了吧。” 王静淑放下密信,语气平静却坚定,“北京、西安这两个跟清廷往来密的分号,全关了。把账册、银元都转到张家口、包头、沈阳去 —— 那些地方民间贸易活,百姓认晋商,不认官府的封条。”
一、票号整的民向转
辰时的总号议事堂,王静淑铺开张北方商路图,红笔圈出三个点:张家口(张库线茶贸核心)、包头(粮贸集散地)、沈阳(中俄边境商埠)。“北京分号的存款,优先转给张家口的茶商;西安分号的银元,调去包头补粮贸周转;沈阳分号要重点加人,以后中俄茶砖、粮食的汇兑,全靠它。”
老掌柜刘德海皱着眉:“沈阳靠近边境,沙俄商队多,汇丰也在那设了网点,会不会太冒险?” 王静淑却指着地图上的沈阳:“正因为是边境,才要守住 —— 前卷张库线的茶路延伸到那,咱们的民生汇票,得跟着商路走,才能真正帮到百姓和商户。”
当天,北京、西安分号就开始清退 —— 对百姓存款,不仅全额兑付,还多给两成利息作补偿;对官府的 “官银存款”,则按清廷规定封存,附上 “待粮税减免后兑付” 的说明。百姓们捧着兑出的银元,纷纷往张家口、包头的分号转存,有人说:“晋商不坑百姓,就算分号关了,咱们也信它!”
张家口分号很快热闹起来,茶商们拿着民生局的粮农证,就能低息汇兑茶砖货款。掌柜赵成忙着用复式簿记记账,红账记存款,黑账记茶贸订单,每页都盖着茶砖残片印 —— 那是新汇票的防伪标记,取自前卷张库线的旧茶砖,带着熟悉的茶香。
二、民生票的茶砖防
巳时的沈阳分号柜台,第一个来办民生汇票的是粮商老周,要兑两千两银去买俄商的小麦。伙计小张递过一张淡黄色的汇票,票角嵌着块指甲盖大的茶砖残片,纹路里嵌着细磁粉。
“周掌柜,您看这残片,” 小张拿起块麦糠,往残片上一蹭 —— 残片突然显露出淡黑的双驼纹,“这是前卷张库线的老茶砖,遇麦糠就显纹,假票的残片是普通陶片,蹭了也没反应。您闻闻,还有茶香呢,好认!”
老周凑过去闻了闻,果然有股陈茶香,又用麦糠试了试,双驼纹清晰:“这防伪比洋行的洋券靠谱!洋券上的字我不认,这茶砖我熟,错不了!” 他爽快地填了汇票,小张用磁石笔在票上签了名,又盖了分号的印:“您拿着这票,去包头、张家口都能兑,还能直接买咱们的茶砖,低息!”
民生汇票很快在民间传开 —— 百姓凭粮农证,能兑小额银贴补家用;商户凭执照,能低息汇兑货款,还能绑定茶砖、粮食贸易。有个老农拿着汇票去兑银,笑着说:“这票好,有茶香,不像官府的银票,冷冰冰的,还怕假。”
王静淑让人把民生汇票的样式印成传单,贴在各民生局门口,上面画着茶砖残片的验真步骤,用盐晶水写着 “百姓汇兑,晋商护航”,遇潮不褪。票号的转型,渐渐有了成效 —— 虽然丢了官府的业务,民间存款却比以前多了三成。
三、沈阳点的边境立
未时的沈阳分号后院,王静淑正和俄商伊万谈茶砖汇兑。伊万手里拿着张民生汇票,好奇地摸了摸茶砖残片:“你们的汇票很特别,有茶的味道,我们俄国商队也愿意用 —— 用它买晋商的茶砖,比用洋券方便。”
“以后中俄茶贸的汇兑,咱们可以长期合作,” 王静淑笑着说,“你们的小麦运到包头,用民生汇票兑银;我们的茶砖运到恰克图,也用这票结算,互不吃亏。” 伊万点头同意,当场签了合作协议,协议上盖着晋商的双驼印和俄商的狼纹印,还用茶汁掺磁粉画了暗纹。
沈阳分号渐渐成了中俄边境的核心汇兑点 —— 每天来兑票、办票的,有晋商茶队、俄商粮队,还有东北的猎户、牧民。分号的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却个个劲头十足,赵成说:“以前跟官府打交道,天天提心吊胆;现在跟百姓、商户打交道,踏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