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民生集团沈阳分号议事房——民国十七年秋(1928 年)】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摊开的汇票样本上。王静淑捏着磁石笔,笔尖点在票根折角处,周围围站着李青山和所有伙计,小周攥着刚抄完的密押口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前几日抗联战士牺牲的消息像块重石,压得整个分号喘不过气,此刻没人敢出声,连窗外的驼铃声都刻意放轻了些。
“上次的错,错在‘口传无凭’‘形码分离’。”王静淑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今天订的新规则,要做到‘形码绑定’‘双重核验’,再不能出半点差池。”她将汇票样本推到众人面前,指着眼下的折角:“折角方向就是方向——左折东、右折西、上折北、下折南,这是‘形’;票根边缘有微型茶芽纹,磁石笔一刮就显,纹数对应里数,这是‘码’。”
说着她将样本左折,用磁石笔刮过票根边缘,三枚淡黑的茶芽纹清晰浮现:“左折+三纹,就是‘向东调动30里’,不用再记‘天洪三’,看形看纹就懂,减少口误。”
一、新规订的双重防
辰时的前堂,伙计们开始分组实操。王静淑站在小周身边,看着他处理模拟情报:“假设日军向西增兵50里,怎么编?”小周深吸一口气,右手将票根右折,左手持磁石笔在边缘轻刮,五枚茶芽纹慢慢显形,随后他从柜台下取出块盐晶片,轻轻贴在票根背面——盐晶片泛出淡蓝光,证明磁粉纹路规整,无篡改痕迹。
“还要加暗号核验。”王静淑补充道,突然开口模拟联络员:“茶砖要祁门的?”小周立刻应答:“只要晋商老味的。”他解释道:“前句是问‘是否为自己人’,后句是答‘是’,若答‘要洋行新货’,就是日军探子,立马启动盐晶报警器。”
李青山捧着新刻的铜模进来,模子上是比米粒还小的茶芽纹:“掌东您看,这模子刻好了,每张汇票印好就带暗纹,肉眼看不见,只有咱们的磁石笔能显——这是前卷茶引防伪的改良版,比单纯写磁粉字更难仿。”王静淑接过铜模,在纸上盖了下,对着光才隐约看见纹路:“好,从今天起,旧汇票全作废,新票按这个印。”
为防伙计混淆,王静淑让人把“折角方向表”贴在账房墙上,用盐晶水书写,遇潮气也不褪色:“左东右西,上北下南;一纹十里,五纹五十;增兵纹粗,撤军纹细。”小周站在墙前,小声念了三遍,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用炭笔抄了下来——本子封面是块小茶砖残片,和前卷的救灾茶砖纹路一致。
二、首传准的粮道保
未时的分号门口,粮商老周推着辆独轮车进来,车上盖着粗布,隐约露着粮袋边角。他走到柜台前,先敲了敲柜台的铜环——三轻一重,这是提前约定的“有紧急情报”信号,随后低声问:“茶砖要祁门的?”
小周抬头扫了眼他车后的粮袋,袋角有个极小的双驼纹印记,当即应答:“只要晋商老味的。”老周松了口气,从怀里掏出张新汇票,票根向上折着。小周接过汇票,先将其展开,用磁石笔刮过边缘,八枚粗重的茶芽纹显形——上折是北,粗纹是增兵,八纹是80里。
“日军要封北关粮道,今晚八点行动,带了三十个兵!”老周压低声音,指尖点了点汇票正面的“粮”字——那是用茶汁写的暗记,代表“粮道相关”。小周立刻将汇票按在盐晶片上,蓝光亮起后,他撕下票根,塞进夹层,随后递出一张民生汇票:“这是您要的两千两,去包头兑粮。”
李青山早已在后院备好驼队,接过票根看了眼,立马让人将情报写在茶砖芯里——用前卷的“茶砖藏密”法,再让驼夫头带着三块藏情报的茶砖,以“送茶砖去蒙古”为名义,火速赶往抗联的藏粮点。驼夫头临走前,将块盐晶纽扣交给李青山:“若顺利送达,回来就捏着纽扣晃三下;若遇截击,就扔纽扣——盐晶遇铁器会爆响。”
当晚亥时,驼夫头安全返回,捏着纽扣晃了三下。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抗联提前将北关粮库的粮食转移到了长白山脚的密仓,日军夜里扑空,只烧了几袋陈粮。李青山拿着抗联送来的感谢信,信是用茶汁写在茶砖包装纸上的,上面画着个小小的双驼纹:“晋商之信,救民之命。”
三、便衣探的磁石破
次日辰时,分号刚开门,就进来个穿绸衫的男人,手里捏着张汇票,说话带着生硬的东北口音:“兑银,五百两。”小周上前接票,刚触到票根就觉得不对——纸张比新票厚了些,他不动声色地问:“茶砖要祁门的?”
男人愣了下,随即答道:“要,要祁门的。”小周心里一紧——暗号答漏了“晋商老味”,他按约定慢慢将手伸向柜台下的盐晶按钮,同时持磁石笔刮向票根边缘。只见纹路杂乱无章,有的粗有的细,刮到第三下时,磁石笔突然“滋”地响了一声——这是新装的“假票预警”,磁粉掺铅就会触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