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岚县茶栈后院——民国二十一年春(1932 年)】
晨光刚漫过茶栈的青砖墙头,后院就响起“笃笃”的凿击声。王静淑蹲在石台前,手里捏着块武夷岩茶砖,砖面还沾着新鲜的茶末——这是她特意从福建调运的老砖,质地紧实得能当武器砸,摔在地上也只裂不碎。赵小山举着把特制凿子,刃口泛着淡黑光泽,刚凿下一块茶屑,就被王静淑按住手腕:“慢着,壁要留足一厘米,太薄易漏药,太厚取不出。”
石台上摆着十几种茶砖样品,祁门红茶砖太脆,六安瓜片砖太松,唯有武夷岩茶砖经得起反复凿击。王静淑捡起块凿好的空砖,对着光看了看内壁:“要像前卷‘茶砖藏密’那样,内壁打磨光滑,不然会刮破蜡纸。”她从布包里掏出包磺胺粉,用蜡纸裹成拇指大的包,轻轻塞进砖芯:“这样既防潮,又能直接倒出使用。”
一、设计细的敲定落
辰时的工棚里,伙计们围着改良后的“盐晶印模凿”啧啧称奇。这凿子是前卷盐晶印模改的,刃口嵌着细密的磁粉,凿头刻着“双驼纹”,对准茶砖中心一按,就能划出标准的圆形凿口。“掌东这法子绝了!”赵小山握着凿子试了试,三两下就凿出个规整的空层,“以前手工凿十块砖有八块规格不一,现在有这凿子,每块砖的空层都一模一样。”
王静淑让人端来盆老陈醋,用毛刷蘸着往凿好的茶砖上刷:“第一遍防蛀,第二遍掩药味,第三遍做记号——醋干后砖面会泛淡褐,跟陈茶砖一模一样。”她刷完一块,递给旁边的伙计:“再把蜡纸包好的盘尼西林、纱布、消毒棉按顺序塞进去,最后用茶末和松脂封死,要做到‘外看是茶,内藏救命’。”
砖底的暗纹是关键——王静淑让银匠在印模上刻了“晋商老茶”四字,字槽里填着磁粉,凿砖时直接印在砖底。“用咱们的磁石笔一刮,暗纹就显黑,八路军的同志一看就知道是急救包。”她掏出磁石笔演示,砖底原本模糊的字迹瞬间清晰,“日军就算翻遍茶砖,也想不到这四个字是暗号。”
设计细节敲定后,第一组样品很快做了出来。王静淑拿起一块往地上摔,砖面裂成两半,里面的蜡纸包完好无损;又将另一块泡进水里,半小时后取出劈开,磺胺粉依旧干燥。“就按这个标准做!”她拍板定论,“武夷岩茶砖当壳,盐晶凿子定形,三层陈醋防腐,磁粉暗纹验真——这就是‘晋商茶砖急救包’的规矩。”
二、工具改的标准定
未时的铁匠铺里,老铁匠正按着王静淑画的图纸锻打盐晶印模凿。刃口的磁粉是从平遥总号调运的,磨成细粉后嵌进钢刃,再用铆钉固定:“掌东放心,这磁粉嵌得牢,凿百八十块砖也掉不了。”他举起刚打好的凿子,刃口的双驼纹在阳光下闪着光,“这花纹是晋商的老标记,就算凿子丢了,别人也仿不出这纹路。”
为了提高效率,王静淑还设计了“流水线”:第一组凿砖,第二组刷醋,第三组填药,第四组封死,第五组验真。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验真的伙计手里拿着磁石笔和卡尺:“空层深度差超过两毫米的返工,暗纹不清的返工,醋刷得不均匀的返工——战时的东西,差一点都可能误人命。”
赵小山拿着卡尺检查刚做好的急救包,对王静淑说:“掌东,按这个流程,每人每天能做五十块,茶栈现有二十个伙计,日产一千块都没问题。”王静淑摇头:“先日产五百块,保证每块都合格。”她指着墙上的“晋商工规”,“前卷晋商做票号讲究‘万无一失’,现在做急救包,更要如此——每块砖都是一条命,不能马虎。”
工具分发时,每个伙计都领到一把盐晶印模凿和一块盐晶校验片。“凿子用坏了凭校验片换,校验片上有双驼纹暗纹,丢了不补。”王静淑看着伙计们把凿子系在腰间,“这凿子不仅是工具,也是信物——以后见到带这凿子的人,就知道是自己人。”
三、试用馈的量产推
酉时的联络站,陈庚带着八路军医护人员李大夫赶来。李大夫拿起急救包翻来覆去看,又用磁石笔刮了刮砖底:“这暗纹好认,咱们的人一看就懂。”她劈开一块,取出蜡纸包:“蜡纸防潮,纱布干净,消毒棉还带着点茶香——战士们行军带着,渴了煮茶,伤了取药,太方便了!”
试用反馈来得很快。三天后,陈庚带来前线的消息:“李大夫说这急救包耐储存,埋在土里三天挖出来还能用;摔在战壕里也不怕,砖裂了药没坏。有个战士腿受了伤,用里面的磺胺粉敷上,两天就止了脓!”他递来份清单,“前线要加急,最好能日产八百块,优先供平型关方向的伤员。”
王静淑立刻调整产能,从各分号调来了十个熟练伙计,又增开了一条流水线。茶栈后院堆起了小山似的武夷岩茶砖,凿击声、刷醋声、封砖声交织在一起,彻夜不停。赵小山带着伙计们轮班倒,累了就靠在茶砖堆上歇会儿,渴了就煮块废茶砖水喝:“能多做一个,前线就多一个战士能活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