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岚县近郊——民国二十一年春(1932 年)】
三号茶坊的断壁残垣还冒着青烟,王静淑握着根嵌满磁粉的探杆,正蹲在黄土坡前勘探。探杆是前卷晋商“磁石找矿”的旧物,杆尾绑着盐晶感应器,遇金属矿会发红,无金属则显绿——这是规避日军金属探测器的关键。“马师傅,看这里!”探杆突然显绿,王静淑用力拨开丛草,露出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溶洞就在下面,无金属矿,日军探不到!”
马师傅举着松明火把凑近,洞口石壁上嵌着细小的盐晶颗粒:“是天然盐晶溶洞!以前走驼队时见过,这种洞防潮性好,还能隔音。”栓柱拎着凿子跟在后面,眼里满是好奇:“掌东,这洞够大吗?能装下三座茶坊的设备不?”王静淑笑着点头,率先钻进洞口:“进去看看就知道,这是咱们战时生产的根基。”
一、溶洞勘的根基定
溶洞内别有洞天,主洞宽敞得能容三十峰骆驼并行,两侧还有三个岔洞,洞壁上凝结的盐晶在火光下泛着银光。王静淑用磁石探杆反复探测,每个角落的感应器都显绿色:“完全无金属矿,日军就算用探测器扫地面,也查不出地下有动静。”她指着岔洞,“主洞做制砖区,三个岔洞分别做装药区、储存区和休息区,用盐晶墙隔开。”
搭建盐晶墙的活儿交给了马师傅。他带着茶工们凿取洞壁天然盐晶,混合黄土和松脂砌墙,这种墙比地面茶坊的更坚固,还能吸附潮气。“前卷晋商建票号金库就用这法子,”马师傅抹着汗,将一块盐晶砖砌到墙上,“盐晶墙既防盗又防潮,咱们的急救包放这儿,比地面安全十倍。”
每个区域都留了独立出口,主洞出口通枯井,装药区连后山裂缝,储存区接废弃煤窑。王静淑让人在出口处装了盐晶暗门,门轴嵌着磁石:“暗门只能用咱们的磁石笔推开,日军就算找到出口,也打不开。”她踩着盐晶台阶爬上枯井,看着地面堆着的柴火伪装,满意地说:“地面假茶坊继续运作,把日军的注意力都引过去。”
三天后,溶洞茶坊基本成型。制砖区的凿砖声、装药区的称量声交织在一起,松明火把被盐晶反光映得更亮。栓柱摸着冰凉的盐晶墙,对王静淑说:“掌东,这洞比地面茶坊舒服多了,就是有点闷,晚上睡觉得开窗透气。”王静淑心中一动——通风问题,正是地下生产的隐患。
二、霉变现的危机解
地下茶坊投产的第五天,储存区的急救包突然出现霉变。栓柱发现时,十几块茶砖的表面已经长了细小的霉斑,劈开后蜡纸包虽然完好,但茶砖的茶香里混着霉味。“掌东,这可怎么办?再这样下去,一半的急救包都得废了!”栓柱急得直跺脚,手里的霉砖掉在地上,碎成带着霉斑的小块。
王静淑立刻检查溶洞湿度,用盐晶湿度计一测,指针指向“高湿”——溶洞通风不足,茶砖本身带的潮气散不出去,加上地下温度低,很容易霉变。“用漠北驼队储茶法!”王静淑突然想起前卷账本里的记载,“驼队在漠北运茶时,会在茶砖堆里放盐晶袋吸潮,咱们也试试。”
茶工们立刻行动,将洞壁凿下的盐晶敲成碎块,装进粗布袋子里,每十块急救包中间放一袋。但两天后,霉变虽有缓解,却没彻底解决。王静淑看着盐晶袋上凝结的水珠,皱起眉头:“光吸潮不够,还得控温。”她立刻写了封密信,让王承泽带驼队去张家口——那里的俄商有“干冰”,能降低温度。
五天后,王承泽带着十箱干冰赶回。干冰装在裹着棉絮的木盒里,打开后冒出阵阵白雾,溶洞温度瞬间降了好几度。“俄商说这东西能吸热,一块能管一天。”王承泽将干冰放进盐晶托盘,摆在储存区四角,“咱们每天换一次,再配合盐晶袋,湿度肯定能降下来。”
三天后,霉变问题彻底解决。盐晶湿度计指针回到“中湿”,新做的急救包放了一周也没长霉。王静淑将“盐晶吸潮+干冰控温”写在盐晶墙上,用磁石笔圈出重点:“这就是地下茶坊的标准,每个区域都要放盐晶袋和干冰托盘,每天早晚各查一次湿度。”
三、夜驼训的战术成
溶洞茶坊稳定生产时,地面传来坏消息——日军加强了晋西北的地面封锁,白天设卡严查,驼队根本无法通行。陈庚的急信写在盐晶片上:“只能夜间转运,需精准导航,避免日军巡逻队。”王静淑看着信,立刻召集驼夫们:“组建夜驼队,用磁石哨导航!”
夜驼队的核心是“磁石哨导航法”。王静淑让人将前卷的磁石哨改良,哨内磁粉含量不同,吹出的频率也不同:长音代表“安全前进”,短音代表“警戒慢行”,两短一长代表“撤退隐蔽”。李老栓拿着哨子演示,驼队的马匹听到长音后,竟自觉地排成一列,顺着声音方向走。
驼铃也做了改良,用前卷“磁粉调音”法,铃内嵌入不同量的磁粉,发出的铃声与磁石哨呼应。“白天用驼铃,晚上用哨音,”李老栓晃了晃驼铃,铃声清脆却不刺耳,“就算遇到日军巡逻队,远处也听不清,咱们的人却能辨出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