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积雪刚没过脚踝时,校场上已竖起五座高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五军团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旗面分别绣着对应神兽的图腾,金线在雪光下闪着冷冽的光。嬴政站在观礼台中央,玄色龙袍外罩着白狐裘,指尖拂过案上的青铜酒樽 —— 樽里盛着新酿的番薯酒,酒液琥珀色,带着淡淡的甜香,是用秋收的下品番薯酿造的,专供今日大比饮用。
“陛下,各军团已列阵完毕。” 蒙骜的声音裹着寒气,老将捧着的竹简上,每一行都记着各军团的参训人数与新粮食用天数,“青龙军团日均食用玉米三斤,持续三月,士兵平均身高增一寸;白虎军团每日加餐土豆炖肉,骑士马术考核通过率比上月提高两成;朱雀军团的工兵因常吃番薯干,负重行军里程增加了十里……”
嬴政目光扫过校场,各军团的训练细节在脑中清晰浮现:
青龙军团的弩兵训练堪称严苛。每日卯时,士兵们需在北地郡玉米田旁的靶场练箭,靶心是悬挂的玉米穗,要求百步外射中穗粒而不折秸秆 —— 这既练准度,又练控制力道的巧劲。李信还自创 “三箭连珠” 法:第一箭射落玉米穗,第二箭劈断秸秆,第三箭穿透坠落的穗粒,三个月来,全军团已有三成士兵能完成这套动作。为增强臂力,他们每日要举着灌了沙子的玉米秆练习,每杆重十五斤,举够百次才能领当日的玉米饼。
白虎军团的马术训练则与玉米饲料紧密相关。乌氏倮发现,战马每日混着三斤玉米粉喂料,耐力能提升三成,于是定下 “晨跑五十里 + 玉米精料” 的规矩:黎明时分,骑士们带着战马沿渭水河岸奔驰,回程后立刻给马喂掺了盐的玉米糊,再用土豆榨出的油脂擦拭马蹄铁,既防开裂又增韧性。为练马上劈刺,他们在木桩上挂着捆好的玉米秸秆,要求骑士飞驰而过时,一刀劈断秸秆却不伤及里面的玉米粒,这手功夫在今日的比武中,让白虎骑士的长矛准确率远超以往。
朱雀军团的工兵训练充满了泥土气息。内史腾根据番薯藤蔓的韧性,设计了 “藤蔓攀爬” 训练:让士兵在三丈高的木架上,仅靠捆着番薯藤的绳索攀爬,每日三次,练到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停歇 —— 这才有了大比中云梯车操作的灵活。他们的负重行军训练更具特色,背篓里装着的不仅是石块,还有刚收获的番薯,每走十里就要检查番薯是否被压坏,既练耐力又培养细心,这也是他们负重里程能增加十里的秘诀。
玄武军团的重甲训练堪称 “啃硬骨头”。王贲给士兵们的铁甲额外加了五斤配重,要求每日穿着甲胄完成 “三趟三里坡”:爬上咸阳城西的陡坡,再扛着装满土豆的麻袋下坡,往返三次。为增强下肢力量,他们的早餐固定是土豆炖牛肉,土豆要选个头匀称的,炖到用筷子一戳就烂,既能补充淀粉又好消化。三个月下来,连最瘦小的士兵都能穿着重甲奔跑百步,这才有了大比中龟甲阵的稳健。
麒麟军团的综合训练则是 “取百家之长”。蒙骜从青龙军团抽调神射手教瞄准,从白虎军团选骑士授马术,让朱雀工兵教筑营,玄武重甲兵传格挡,每日轮换训练内容。他们的口粮也最特殊,早餐玉米粥配鸡蛋,午餐土豆烧排骨,晚餐番薯粥加肉酱,三餐不重样,连加餐都是混合了三种新粮的干粮,这才能支撑高强度的训练,在战阵比试中做到阵型转换无缝衔接。
新粮推广的措施更是渗透到军营的每个角落。新粮署的官吏们带着《五谷养兵策》竹简,每日在各军团巡回讲解:“玉米性温,晨起煮粥最养脾胃,适合练箭前垫肚;土豆性平,炖肉吃能强筋骨,重甲兵不可一日无;番薯性甘,晒干成脯耐储存,行军时揣在怀里,饿了就啃两口,顶半天不饿。” 他们还制作了木质模型,演示三种作物的生长过程,让士兵们明白 “吃得好才能练得好”。
给军属的福利也实打实。像赵勇家那样的农妇,每月初一可去新粮署领五斤番薯,若丈夫在训练中表现优异,还能多领两斤玉米粉。咸阳城周边专门开辟了 “军属菜园”,由新粮署派农师指导种植,产出的蔬菜按比例分给军属,既解了士兵的后顾之忧,又让新粮种在民间扎了根。
士兵的口粮按品级细化到 “每顿多少粒”:武徒九品每日三斤玉米,分早晚两顿,早餐磨成粉煮粥,晚餐做成饼;武师三品每日加两斤土豆,午餐必须有土豆炖菜;武王以上每日再配半斤番薯酒,酒精度数严格控制在三成,既能暖身又不影响操练。大比的赏赐更是精心设计:玉米饼要用新收的玉米磨粉,掺上鸡蛋和牛奶,烤得外酥里嫩;番薯酒要在陶罐里密封三个月,过滤掉杂质才能饮用,这些细节都由新粮署派专人督查。
午时的日头晒得雪有些发软时,第二场战阵比试开始了。朱雀军团的工兵们推着新制的云梯车,车轴裹着土豆榨出的油脂 —— 这油脂要先将土豆蒸熟、捣烂,再用粗布过滤,熬出的油清澈无渣,比猪油更耐低温,转动时悄无声息;玄武军团列成龟甲阵,盾牌相接的缝隙里,伸出一排排裹着棉布的长矛,棉布上印着番薯藤蔓的图案 —— 这是新粮署设计的 “认粮识兵” 标记,让士兵们时刻记得新粮的滋养;最精彩的是麒麟军团,他们时而化作青龙的箭阵,时而变作白虎的骑阵,阵型转换间,士兵们嘴里喊的号子都带着新粮的名字:“玉米壮胆,土豆撑腰,番薯填肚,秦军必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