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经深了。
天工集团总部大楼的顶层,只有那间小会议室的灯光,依旧像一颗孤独的星,顽固地亮着。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南江市璀璨的万家灯火,车流如织,汇成一条条流动的光河。这片繁华与安宁,对会议室里的陈平而言,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他已经连续三个晚上,没有真正合眼了。
“极光”那片血色的天空,如同梦魇般,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而田中健在“新灯塔”基地里,那番“广施仁爱”的演讲,更是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疯子,而是一个懂得如何驾驭人心、玩弄规则的“帝王”。常规的手段,对他或许根本无效。
“又在想‘极光’的事了?”
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顾小芬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轻轻放在他手边。她看着丈夫布满血丝的眼睛和紧锁的眉头,心中满是心疼。
“我睡不着,小芬。”陈平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疲惫:
“我感觉自己像在跟一个幽灵打架。他看得见我,我却摸不着他。我们费尽心机撕开了一道补给线的口子,他却用几句话,就把人心重新收买了。这种感觉……太无力了。”
“那是因为你一个人扛了太多。”顾小芬走到他身后,轻轻为他按揉着僵硬的肩膀:
“平,你不是神,你也会有焦虑,会有看不清方向的时候。与其在这里闭门造车,自寻烦恼,不如把大家召集起来,把你的焦虑,变成我们共同的难题。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何况我们身边,聚集的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大脑。”
陈平沉默了。他知道妻子说得对。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临江小筑”里那淡淡的茶香,那是片刻的安宁,也是他此刻最渴望的力量。
“你说得对。”他转过身,握住顾小芬的手,“是我钻牛角尖了。明天,我请林局和秦品过来,我需要向他们汇报‘冰刃’行动的准备情况,也想听听他们的看法。”
第二天上午,天工集团总部的这间小会议室,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国安局副局长林世盛,依旧是那副不怒自威的模样,只是眉宇间多了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霾。他的身旁,跟着一位精神矍铄、目光如炬的老者,正是刚从外地赶来南江,与林世盛商讨工作的王敬弘。
秦品则一如既往地冷静,他带着一台加密笔记本,随时准备调取任何需要的数据。
陈平将“冰刃”行动组成立后的所有进展,包括魏文迪的“极光欺骗系统”理论框架、黄兴洪的“蜂巢反制无人机”原型、李建国的特种材料研究、苏晴和真由美、策动克劳德开展的金融和海上博弈,以及在舆论战场上搜集到的证据,都毫无保留地进行了汇报。
“……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推演,”陈平最后总结道:
“田中健的‘极光’系统,将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调试,届时其功率将达到理论峰值。一旦成功,整个西太平洋的海洋安全、航道安全,甚至我们的‘深蓝之眼’系统,都将被他牢牢攥在手心。所以,我们必须在一个月内,将其摧毁!”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王敬弘副书记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他看着陈平,眼神复杂而深邃。
“陈平同志,首先,我代表国家,对你和天工集团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担当和勇气,表示敬意。”王敬弘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千钧之力,“但是,对于你提出的‘小分队智取’方案,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
“‘新灯塔’基地,名义上是科研设施,现在又披上了‘人类气候守护者’的外衣,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如果我们,或者任何单一国家,采取军事行动,都会立刻被扣上‘攻击科研设施’、‘破坏全球合作’的帽子。田中健甚至为此购买了巨额的战争保险,他巴不得我们动手。”
“更重要的是,”王敬弘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新灯塔’牵扯到多国利益,背后有黑曜石这样的庞大跨国财团支持。我们单独行动,不仅要面对田中健的武装力量,还要承受巨大的国际政治压力。这个成本,太高了。而且,仅凭我们一国的力量,去对抗一个如此庞大的利益联合体,说实话,力有不逮。”
林世盛接着他的话,补充道:“陈平,我理解你的心情。‘冰刃’队员的牺牲,我也痛心疾首。但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上一次的行动,已经证明了对方的戒备有多森严。再派一支小分队进去,风险太大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更多的优秀年轻人,去做无谓的牺牲。”
“所以,我们的意见是,”王敬弘做出了总结,“必须通过国际组织介入。我们正在联合几个同样受到海洋安全威胁、迫切需要解决燃眉之急的国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争取组建一支多国联合部队,以‘核查’或‘维和’的名义,进入‘新灯塔’。这才是名正言顺、成本最低、风险可控的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