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鳗号”的舱内,是一片被刻意压制的死寂。
这种寂静并非源于安宁,而是来自对未知深渊最原始的敬畏。狭小的空间里,只有三套特制潜水服轻微的摩擦声,以及维生系统发出的、如同心跳般规律而低沉的“嗡嗡”声。
陈平、秦品、宋威三人,如同被封装在金属胶囊中的三尊雕像,各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外界那片足以压垮一切的黑暗,仅靠一层薄薄的合金壳体相隔。
这艘被命名为“海鳗号”的潜航器,本身就是人类工程学的奇迹。
它的外形并非传统的圆柱状,而是模仿了深海鳗鱼的流线型,艇身修长,头部略尖,尾部则装备了矢量推进器,使其在水下拥有无与伦比的灵活性。
艇体采用了一种由天工集团材料实验室最新研发的钛-钨合金,并在外层覆盖了厚达十厘米的、掺杂着碳纳米陶瓷的复合装甲。
这种设计,使得“海鳗号”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了自身重量,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了足以抵御-1200米深度恐怖水压的冗余强度。
为了实现极致的静音潜行,它的外壳上覆盖着一层仿生鲨鱼皮的吸声橡胶,能够有效吸收和散射主动声呐的探测波。同时,内部的所有机械都安装在磁悬浮底座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噪音和振动。
而其真正的核心,是天工集团引以为傲的、足以颠覆传统潜航器概念的革命性技术——“静压动力”装置。
这套装置的原理,堪称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伟力完美结合的典范。
它巧妙地利用了深海无处不在的巨大水压,通过遍布艇体的精密压电陶瓷矩阵,将那足以压垮钢铁的恐怖静压,高效地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这股电能不仅能为潜航器上的所有系统供电,更能驱动尾部的无轴推进器,产生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这意味着,“海鳗号”在理论上拥有了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它不再受制于有限的电池容量,深海的压力不再是需要被抵抗的敌人,反而成为了取之不竭的能量源泉。
它就像一头真正属于深渊的生物,越往深处潜行,便越有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更像一头被赋予了钢铁之躯的、来自深渊的幽灵,是陈平为这场九死一生的任务,所能想到的最完美的獠牙。
然而,此刻这头钢铁幽灵,正静静地固定在“岚山”号补给舰巨大的内部机库中。告别仪式结束后,整个行动团队便从“海神号”转移到了这艘真正的指挥舰上。
“海神号”鸣笛三声,告别了“岚山”号,载着顾小芬和海平,渐渐消失在海平面上。
林世盛来到舰桥,巨大的屏幕上正实时播放着机库内部的画面。
“‘海鳗号’,这里是‘岚山’。通讯系统自检完成,信号强度良好,请回复。”一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通过内置的通讯器在舱内响起。
是林世盛。
陈平按下了通讯按钮,声音清晰而稳定:“‘岚山’,‘海鳗号’收到。我们正在进行释放前的最后检查,一切正常。”
“明白。”林世盛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处理其他事务,片刻后才继续传来,“首长和我们在‘岚山’舰桥,全程关注你们的行动。记住,安全第一,保持联系。”
“是。”陈平简短地回答,然后切断了通讯。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秦品和宋威,两人都对他投来了一个肯定的眼神。这种与后方保持实时联系的感觉,虽然无法完全驱散深海带来的恐惧,却像一根无形的缆绳,将他们与那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世界紧紧相连,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心理慰藉。
“报告所有系统自检完成!动力系统正常,生命维持系统正常,声呐系统正常,导航系统已与‘海神之路’海图数据匹配。”秦品的声音响起,他作为技术专家,负责着潜航器的全面监控。
“很好。”陈平点了点头,目光重新投向主屏幕,“准备释放。三十分钟后,我们将抵达预定释放点‘海神之口’。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通讯系统全频段压力测试,确保与‘岚山’及南江指挥中心的连接稳定。”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陈平团队在秦品的操作下,模拟了各种复杂的通讯环境,包括强地磁干扰、深海盐分对信号的影响等。数据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每一次成功的连接,都意味着他们与后方的生命线又稳固了一分。
林世盛在舰桥上看着这一切,虽然依旧担忧,但陈平等三人的专业与冷静,给了他莫大的安慰。
当“岚山”号抵达距离“遗忘之岛”数百公里的安全海域时,林世盛下达了释放命令。
巨大的机库门缓缓开启,露出外面深邃的蔚蓝。
释放平台将“海鳗号”平稳地送入水中,潜航器像一条真正的海鳗,悄无声息地滑入大海,在水面盘旋一周后,艇首微倾,缓缓下潜,最终化作一个黑点,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