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苏家老宅的天井里便飘起了新茶的清香。林砚蹲在青石板上,正用一把锛子细细打磨一段黄杨木。木头上要凿的是如意榫,这种榫卯结构多用于屏风转角,形状如灵芝舒展,既需严丝合缝,又得保留曲线的灵动,最是考验匠人的手感。
林先生,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人到了。管家苏福的声音从月亮门边传来。林砚放下锛子,指尖在木头上轻轻一抹——刚磨出的木茬泛着象牙白的光泽,触感温润如凝脂。这是他凌晨五点去后山选的木料,黄杨木要在惊蛰前砍伐,此时树液未动,质地最是细密,做出的榫卯能经百年不松。
走进客厅时,博物馆东方艺术部主任伊莲娜正对着墙上的《百榫图》出神。那幅图是苏棂溪的祖父手绘的,记录了从商周至明清的一百种经典榫卯结构,图旁还标注着每种结构的适用场景:燕尾榫宜箱柜,因其防拔脱十字榫宜架几,因其承重力均。伊莲娜指着图中一处龙凤榫,用流利的中文说:我们想借这幅图和苏家的二十件榫卯工具,做东方智慧——中国榫卯艺术特展
林砚泡上明前龙井,茶汤在青瓷杯里舒展如雀舌。工具可以借,但有个条件。他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紫檀木盒,打开时,里面躺着一把三寸长的刻刀。刀身是陨铁所制,在光线下泛着幽蓝的光泽,刀柄上刻着字,正是苏家初代匠人用过的工具。展柜里要放一张工作台,让观众能亲手体验的拼接。
伊莲娜眼中闪过惊喜:您是说,让西方观众亲手做榫卯?
榫卯不是死的展品。林砚拿起两块木料,随手一嵌,一声轻响,两段木头便连成了直角,拆开来时,榫头与榫眼都不见丝毫损伤。就像这,看着简单,却藏着留一线的智慧——嵌进去是一体,拆开来是两物,这才是东方人对的理解。
正说着,苏棂溪带着托马斯从内院走来。小男孩手里捧着个木匣子,里面是他用边角料做的万国榫——匣子四面分别用了中国的格肩榫、日本的楔钉榫、欧洲的木梢榫和非洲的,虽然做工稚嫩,拼接处却异常结实。伊莲娜女士,这个能放进展览吗?托马斯仰着小脸,蓝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
伊莲娜接过木匣,手指抚过那些歪歪扭扭的榫头,忽然笑了:这才是最好的展品。它告诉我们,榫卯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专利,是全人类的智慧。她转向林砚,我想邀请您担任特展的学术顾问,还要在伦敦办一场全球榫卯工坊,让不同国家的匠人现场创作。
林砚望向窗外,天井里的老梅树抽出了新枝。去年此时,他还在为国际学徒们讲解最基础的平肩榫,如今却要带着榫卯走进世界顶级博物馆。他忽然想起刚入苏家时,苏棂溪的二叔苏明成总说:一个上门女婿,能懂什么叫?那时他只能在深夜的工坊里,对着《考工记》一遍遍练习,木渣嵌进指甲缝里,疼得钻心也不敢停。
我有个提议。林砚起身从书房取来一卷图纸,特展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做一个天下同春装置。用五大洲的木材,做一个十二米高的榫卯塔,每个国家的匠人负责一段,最后在伦敦现场拼接。图纸上,塔的底层是非洲紫檀做的基座,中层是欧洲橡木的鸠尾榫横梁,顶层是中国金丝楠的飞檐,最顶端要嵌一颗用北极桦木做的球形榫,象征天地圆融。
伊莲娜看着图纸,忽然鼓起掌来:这简直是和而不同的最佳诠释!我马上联系各国博物馆,征集木料和匠人。
送走客人后,林砚去了后山的木材窖。地窖里码着上百段木料,每段都挂着木牌:缅甸花梨,2018年冬至采北美黑胡桃,2020年大雪采。最里面藏着一段沉香木,是去年去海南考察时收的,木质里带着淡淡的奶香,要用来做天地合榫雕塑的核心部件——那尊雕塑将作为天下同春装置的点睛之笔,要在伦敦塔桥旁展出。
在想什么?苏棂溪的声音从窖口传来,她手里捧着个陶瓮,里面是新酿的青梅酒。英国那边刚发消息,说要给你颁发国际工艺大师勋章。
林砚抚摸着沉香木的纹路,木头上天然的节疤像极了山川走势。还记得三年前,我们在这地窖里吵架吗?那时他提议用数控机床加工榫卯部件,被她泼了一身冷水:机器做的叫零件,手做的才叫匠心!如今想来,那时的争执倒像是场磨合——就像榫卯的阴阳相济,他的与她的,终究在时光里找到了平衡。
明天去趟义乌。苏棂溪递过一杯青梅酒,那边有个老板用劣质木料做假榫卯家具,打着苏家传承的旗号骗钱。她的语气里带着怒意,指尖却轻轻按在林砚虎口处——那里有块淡青色的茧,是常年握刻刀磨出的。
林砚一口饮尽酒液,酸甜的滋味里藏着清冽的回甘。假的真不了。他从地窖角落翻出一个木箱,里面是他这几年收集的问题榫卯:有的是榫头偷工减料,比标准短了三毫米;有的是用胶水粘死,表面看着严实,内里早已松动。正好带这些去义乌,开个辨伪工坊,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真榫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