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线落成的第三天,天刚蒙蒙亮,小林就踩着露水爬上了城楼。
城楼上的风还带着未散的凉意,吹得他裹在身上的旧布衫猎猎响。
他扶着城楼边缘的青石栏杆往下望——下方是刚竣工半月的防线,青灰色的墙体顺着山势蜿蜒,像条沉睡的巨龙,墙体表面嵌着的棱镜草还沾着晨露,在微光里泛着细碎的银亮。
这是阿溪特意寻来的植物,根茎能牢牢抓着石缝,叶片经烈哥的火异能烘过,白天吸足日光,夜里就会透出淡蓝的光带,既防野兽冲撞,又能照亮城根的暗角。
“小林哥,你咋这么早?”
身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阿溪抱着个布包跑上来,辫子上还别着朵刚摘的小黄花。
她把布包往城楼中央的石桌上一放,解开系带,里面是面缝着“安和”二字的土布旗——青布做底,白棉线缝字,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我熬了半宿才缝好的,你看看,行不行?”
小林伸手摸了摸布面,粗粝的棉线蹭得指尖发涩,心里却暖得发涨:“好得很,比我想的还好看。”
他转头喊刚爬上城楼的青羽,“青羽,来搭把手。”
青羽应了声,身形像片羽毛似的飘过来。
他指尖凝出股细弱的风旋,轻轻托住布旗的两角,小林则踩着木梯,把旗竿插进城楼最高处的石孔里。
旗竿刚固定好,青羽就加重了风势,土布旗“哗啦”一声展开,青底白字在风里绷得笔直,连边角的线头都飘得格外有精神。
“成了!”阿溪拍着手笑,小黄花从辫子上掉下来,滚到青羽脚边,被风旋卷着转了个圈。
三人正望着布旗出神,城楼下方传来老周的吼声:“小林!核验队的人都到齐了,要不要再查一遍城门的机括?”
小林低头往下看,见老周正站在城门内侧的石墩旁,手里攥着根粗木杆,身后跟着五个扛着铁锹的士兵,都是之前一起筑墙的弟兄。
他应了声“马上来”,就顺着木梯往下爬,阿溪和青羽也跟了下来。
城门是两扇厚重的木门,门板是用山后的硬木做的,表面裹了层烈哥熔铸的铁皮,边缘还嵌着铜制的机括——这是小林照着旧图纸改的,转动内侧的木杆,就能带动机括锁死门板,既牢固又省力。
老周见小林过来,把木杆递给他:“你再试试,别等会儿开城门时卡壳。”
小林接过木杆,掌心抵着杆尾往下压。
木杆转动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像老座钟的齿轮在转,两扇木门也跟着缓缓往里收,露出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
风从缝隙里钻进来,带着山外的草木气息,还混着隐约的人声。
“成,机括没问题。”小林松开木杆,木门又慢慢合拢,最后“咚”的一声撞上门框,机括自动锁死。
他擦了擦掌心的汗,抬头望向山路的方向——那里还蒙着层薄雾,隐约能看见黑压压的人影,像群归巢的鸟,正慢慢往这边挪。
那是等候入城的幸存者。
防线动工那天,小林就派士兵往山外传话,说“筑好了能住的城,想回来的,就往这边走”。
这半个月,陆陆续续有幸存者往山这边聚,如今都守在防线外的空地上,等着城门打开的那一刻。
“时候差不多了。”老周看了眼日头,朝阳刚跳出山头,把薄雾染成了金红色,“开城门吧?”
小林深吸口气,攥紧了手里的木杆——这根杆不算粗,却像压着千斤重的东西,那是三百多个幸存者的盼头,是他和弟兄们熬了三个月的日夜,是这道防线终于要派上用场的分量。
他朝老周点了点头,沉声道:“开城门!”
老周的吼声跟着响起来,震得城根的野草都晃了晃:“开——城——门——!”
守在城门两侧的五个士兵立刻上前,和小林、老周一起抓住木杆。
六双手合力往下压,机括转动的声响比刚才更响,两扇木门缓缓往里打开,缝隙越来越大,山外的人声也越来越清晰,混着孩子的哭喊声、老人的咳嗽声,还有包袱摩擦的窸窣声。
木门终于完全推开,阳光顺着门缝铺进来,在地上投下两道长长的光带。
小林往后退了两步,站在光带边缘,望着山路上的幸存者队伍——最前头是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穿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衫,头发用根麻绳扎着,怀里的孩子裹在旧棉布里,小脸皱着,像是刚哭过。
她的脚步有点抖,每走一步都要往城门里望一眼,直到踩上城门内的青石板,指尖不经意碰到墙根的棱镜草,感受到叶片上的暖意,才忽然蹲下身,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肩膀一抽一抽地哭起来:“真的……真的有能住的地方了……”
她的哭声像颗石子,投进幸存者队伍里,立刻激起了涟漪。
队伍里的人都停下脚步,看着城门内的景象——青灰色的城墙、飘展的土布旗、墙根泛着银光的棱镜草,还有站在光带里的小林几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