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五月总裹着层鲜活的绿,小院里的紫藤花刚谢,架下就冒出了新的嫩叶,蝉鸣声从院外的梧桐树上飘进来,混着厨房飘出的沙枣粥香,把寻常的清晨衬得格外热闹。苏晓棠正蹲在陶缸旁,把江亦辰科研队改良后的沙枣胶倒进瓷碗——胶液呈浅琥珀色,比之前的更透亮,凑近闻能闻到淡淡的驼奶香,是昨天他们加了三勺敦煌驼奶调整的新配方。
“晓棠,我把改良后的银杏木纤维样本带来了,你试试用它编挂绳,看看韧性怎么样。”江亦辰拎着个帆布包走进院,里面装着几束浅棕色的纤维,“科研队昨天测了,韧性比之前提升了20%,还不容易受潮,编手作挂绳正好。”
苏晓棠接过纤维,指尖捏了捏——比普通的银杏木纤维更柔软,却不失韧劲,不像之前的容易断。她拿出编织针,试着编了几针:“手感真好!比我之前用的老纤维好编多了,编出来的挂绳也更紧实,用来挂沙枣木牌肯定不容易断。”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念念背着报社的帆布包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叠信封:“妈!爸!编画部的样书反馈回来了!阿哲说好多读者写信来,说想参加五月的手作材料展,还有老门东的张阿姨,说要带新绣的‘四季手作’苏绣过来当展品!”
“是吗?快给我们看看!”苏晓棠擦了擦手,接过信封。最上面的一封是敦煌老木匠爷爷寄来的,信纸是用沙枣木浆做的,带着淡淡的木香,上面写着:“晓棠、亦辰,听说五月要办材料展,我让小石头带了二十块沙枣木坯过去,都是冬天晒透的硬木,适合用你们改良的沙枣胶黏合。我这边手作展的准备也差不多了,等材料展结束,就带敦煌的手艺人去南京看看。”
“老木匠爷爷太有心了!”江亦辰笑着说,“我们改良的沙枣胶正好缺硬木坯试用,这些木坯来得太及时了。”念念又递过一张明信片,是苏州的张阿姨寄的,上面印着苏绣“银杏雪梅图”,背面写着:“晓棠,我新绣了幅‘科研手作融’苏绣,绣的是亦辰在实验室测样本,你在旁边编纤维,等材料展的时候挂在主展区,让大家看看科研和手作怎么在一起的。”
“张阿姨这想法太好了!”苏晓棠眼里亮起来,“我们的材料展本来就想突出‘科研服务手作,手作启发科研’,这幅苏绣正好能当主题展品。”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院里天天热闹非凡。编画部的同事们一有空就来帮忙:阿哲带着颜料和画本,在展厅的墙上画“材料演变图”——从原始的沙枣胶、银杏木,到改良后的新材料,每一步都画得生动;小夏则忙着排版展签,把每种材料的特性、用法都印在上面,还特意用腊梅染的布做了展签挂绳;陈姐负责校对材料说明,确保“沙枣胶黏度450mPa·s”“银杏木纤维韧性提升20%”这些数据准确无误。
五月初,小石头带着敦煌的沙枣木坯和老木匠爷爷的手作工具,坐火车到了南京。刚下火车,他就抱着木坯冲进小院:“恋棠姐!苏阿姨!江叔叔!你们看这些木坯,爷爷说每块都晒了六个月,比夏天的硬三倍,用改良的沙枣胶黏合,能管十年不裂!”
苏晓棠接过木坯,指尖抚过光滑的表面:“真不错!你爷爷的手艺还是这么好,木坯打磨得一点毛刺都没有。我们今天就试试用改良的沙枣胶黏合,做个‘敦煌南京双城’木牌,挂在展会上当样品。”
江亦辰拿出实验室的小检测仪,先测了沙枣胶的黏度:“452mPa·s,比标准值还高一点,黏合木坯正好。”小石头看着检测仪上的数字,好奇地问:“江叔叔,这个机器能测沙枣胶的黏度?比爷爷用筷子挑胶的方法准多了!”
“当然准啦!”江亦辰笑着把检测仪递给小石头,“这是科研队专门用来测材料黏度的,以后你在敦煌熬沙枣胶,也能用上这个方法,保证每次熬的胶都一样好。”小石头兴奋地接过检测仪,抱着木坯就去木工房,说要亲手黏合第一块木牌。
张阿姨也在开展前三天到了南京,带来了那幅“科研手作融”苏绣。展开时,所有人都忍不住惊叹——苏绣上,江亦辰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检测仪,屏幕上亮着“450mPa·s”的数值;苏晓棠坐在旁边,手里编着银杏木纤维,旁边的陶缸里装着改良的沙枣胶;背景是敦煌的沙枣林和南京的银杏林,用金线绣的“科艺相融”四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张阿姨,您这绣得也太像了!”念念凑过去,指着苏绣上的检测仪,“连屏幕上的数字都绣得清清楚楚,比照片还生动!”张阿姨笑着说:“我特意让亦辰给我发了检测仪的照片,绣了三天才绣好这个屏幕。你们科研队的这些设备,看着复杂,绣出来倒挺好看的,像件艺术品。”
开展前一天,所有人都在展厅里忙碌。展厅设在秦淮河畔的旧仓库,改造后宽敞明亮,主展区挂着张阿姨的“科研手作融”苏绣,旁边摆着江亦辰科研队的材料样本——改良沙枣胶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旁边放着检测仪;改良银杏木纤维扎成小束,旁边摆着编好的挂绳;还有用新材料做的手作样品:沙枣木牌、腊梅染手帕、苏绣绷,每样都贴着详细的说明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