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内蒙古草原,风里还带着一丝凉意,可林氏集团绿色能源项目的筹备现场已经热火朝天。林舟踩着没过脚踝的青草,手里拿着项目规划图,目光扫过远处连绵的沙丘——未来两年,这里将崛起一片占地万亩的“绿能森林”,太阳能光伏板会像银色的海洋铺展开来,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将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每年能提供足足50亿度清洁电力,相当于减少400万吨碳排放。
“林总,这是最新的地质勘察报告,”项目总监赵刚递过来一份文件,指着地图上的红圈,“这片区域光照充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建设风光互补电站的绝佳选址。不过有个问题,红圈范围内涉及三个嘎查的草场,住着两百多户牧民,他们世代在这里放牧,怕是不容易协调。”
林舟的手指抚过地图上的草场区域,想起苏清鸢曾说过的话:“真正的企业责任,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受影响的人。”他抬头望向远处牧民的蒙古包,炊烟袅袅升起,一群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我们不能为了项目进度忽视牧民的利益。通知下去,明天我亲自去嘎查拜访,带上翻译和补偿方案,一定要把事情说清楚、做扎实。”
第二天一早,林舟带着团队驱车前往最远的巴音嘎查。刚到嘎查入口,就被一群牧民拦了下来。为首的老人叫巴图,是嘎查的老支书,他手里握着马鞭,脸色像草原上的乌云一样阴沉:“你们就是来占我们草场的老板?我告诉你们,这片草场是我们的命根子,祖辈传下来的土地,多少钱都不卖!”
周围的牧民纷纷附和,有人举着写着“守护家园”的木牌,有人怀里抱着吃奶的孩子,眼里满是警惕和愤怒。“我们靠放牧过日子,草场没了,羊吃什么?我们怎么活?”“别以为你们城里人有钱就能为所欲为,这是我们的根!”嘈杂的声音里,林舟没有辩解,只是示意赵刚把带来的奶茶和奶豆腐分给大家:“各位乡亲,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今天我不是来谈‘占’地的,是来和大家商量‘一起发展’的,能不能先听我说几句?”
巴图老爷子沉默了片刻,挥了挥手让大家安静下来:“你说,我们倒要听听,你能说出什么花来。”林舟跟着巴图走进蒙古包,酥油茶的香气扑面而来。他从包里拿出项目模型,指着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的模型说:“老爷子,您看,这些光伏板下面可以种牧草,不会影响牛羊吃草;风力发电机占地面积小,每亩地每年还能给大家发补偿款,比单纯放牧的收入还高。”
他又拿出一份补偿方案:“我们计划每亩草场每年补偿800元,比当地的草场流转价格高出200元;家里有劳动力的,还可以优先在项目上工作,月薪不低于5000元,有五险一金;我们还会在嘎查建小学、卫生院和文化活动中心,让孩子们有学上,老人们有医疗保障。”
可巴图老爷子只是呷了口酥油茶,摇了摇头:“钱再多,也换不来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我儿子去年去城里打工,受了工伤都没人管,我们信不过你们这些大企业。”旁边的牧民也跟着说:“就是,万一你们项目搞一半跑了,我们找谁去?”“补偿款能不能按时发?工作是不是真的靠谱?”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林舟知道,这些顾虑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打消的。
第一次协商不欢而散。回去的路上,赵刚叹了口气:“林总,要不我们换个选址吧?这里的牧民太难缠了,再拖下去会影响项目进度。”林舟却摇了摇头:“换选址会增加数十亿的成本,而且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最好的。牧民们不是难缠,是被伤过心,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是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相信我们。”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舟几乎天天泡在嘎查里。他跟着牧民一起放牧、剪羊毛、挤牛奶,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茧子。巴图老爷子的孙子发高烧,他连夜开车送孩子去旗医院,守在急诊室外整整一夜;牧民萨仁家的羊丢了,他带着项目团队帮着找了两天两夜,终于在沙丘后面找到了羊群。
一天傍晚,林舟和巴图坐在草原上看夕阳,远处的风力发电机测试样机正在转动,叶片在夕阳下闪着金光。“老爷子,您看这风车,转一圈就能发三度电,够一个家庭用一天,”林舟递给巴图一支烟,“我们建这个项目,不仅是为了发电,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一片干净的草原。您看现在的天气,冬天越来越暖,沙尘暴越来越少,这就是清洁能源的好处。”
巴图吸了口烟,沉默了很久才开口:“我不是反对建项目,我是怕你们把我们的草场毁了,怕我的孙子以后看不到这么好的草原。”林舟指着远处的测试光伏板:“您放心,我们用的是最先进的光伏组件,下面种的是耐旱的牧草,比现在的草场还肥沃;我们还会建生态围栏,防止过度放牧,让草场得到休养。等项目建成了,您的孙子不仅能看到草原,还能看到一片会发电的‘金色草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