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您看这接缝。老刘操作着热熔焊机,两道土工膜在高温下完美融合,保证一滴水都渗不过去。
周远亲自检查了几个接缝点,满意地点点头:刘师傅,你带几个徒弟,把这里的活干完后就留在天津项目部。京津塘高速全线需要上百名熟练焊工,培训工作就交给你了。
老刘咧嘴一笑,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周总放心,我老刘别的不行,教徒弟可是一把好手。保准给您带出一支焊接突击队
接下来的两周,周远奔波于天津和北京之间。白天在工地指导盐碱地处理,晚上则伏案撰写展览技术方案。令他欣慰的是,王志刚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地处理大部分现场技术问题,这让他有精力思考更宏观的行业挑战。
在部里的一次筹备会上,周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除了展示已建成项目,我建议增加未来展望板块,介绍我国正在研发的智能化高速公路技术,比如基于物联网的全天候监测系统、自修复路面材料等。
这些技术成熟度如何?规划司司长问道。
部分已在小范围试验。周远展示了几组数据,比如我们在沈大高速上埋设的光纤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路基沉降。如果能在京津塘高速扩大应用,将引领下一代高速公路的发展方向。
会议结束后,孙教授特意留下周远:小周,你的思路很超前。不过,现在行业最缺的是标准化、可复制的中等技术,而不是尖端科技。展览要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
老教授的话让周远陷入思考。回天津的高铁上,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思绪万千。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千差万别,确实需要一套适合国情的中等技术体系——不是最先进的,但必须是最可靠、最经济的。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中国高速公路技术发展,不能简单模仿欧美日,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路。
十二月初,京津塘高速盐碱地试验段全面完工。周远组织了一次大型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交通厅代表齐聚天津。在寒风凛冽的工地上,他亲自讲解每一道工艺的关键点。
...隔离层焊接质量决定成败,必须100%检测;水泥改良土的拌和必须均匀,我们开发了双轴强制式拌和机;养生期间要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周远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现场,这套工艺虽然初期成本高15%,但使用寿命可延长一倍以上。
观摩结束后,一位来自新疆的工程师拉住周远:周总,我们那儿的盐渍土比这还严重,能不能请您抽空去看看?
明年开春吧。周远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新疆的地理环境特殊,可能需要定制化方案。
当晚的庆功宴上,王志刚带来了一个意外消息:周总,我刚听说部里在筹建高速公路技术研究中心,拟由您担任主任。
周远手中的筷子微微一顿:消息可靠吗?
应该没错。科技司的张处长私下透露的,说部里看中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而且...王志刚压低声音,有国际视野。
周远没有接话,但心里明白,这意味着他将从一线工程转向更宏观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是继续在工地冲锋陷阵,还是退居二线谋划全局?这个选择将深刻影响他未来的职业轨迹。
宴会结束后,周远独自走在天津滨海新区的街道上。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如今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京津塘高速的工地灯火通明,各种机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他想起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第一个项目——山西某山区的一条二级公路。那时技术落后,大部分工序靠人海战术完成。如今,中国已经能够自主建设世界级的高速公路,技术装备日新月异。
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无数像马德才、王志刚这样的普通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作为他们的技术带头人,周远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建好眼前的路,更要为中国公路事业的未来培养人才、制定标准。
手机震动起来,是妻子发来的短信:女儿发烧39度,一直喊爸爸...周远心头一紧。自从接手京津塘项目,他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工程人的家庭,总是聚少离多。
他拨通家里的电话,听着女儿虚弱的哭声,心如刀绞。爸爸很快就回来...他轻声承诺,却知道这个至少要等到试验段验收通过后。
挂断电话,周远站在海河岸边,任寒风吹拂脸庞。远处的工地上,焊花如繁星般闪烁。他知道,自己注定要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做出艰难平衡,就像在工程质量与工期进度之间寻找最优解一样。
这一夜,周远做出了决定:接受研究中心的职位,但前提是能够继续参与重大项目的技术指导。他要把沈大高速和京津塘高速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培养更多年轻工程师,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发展储备人才。
清晨,当初升的太阳照耀在盐碱地上,试验段的各项检测数据陆续汇总:隔离层渗透系数达标,改良土强度超设计值20%,沉降观测数据理想...周远在验收报告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份报告将被送往北京,作为京津塘高速全线盐碱地处理的施工标准。而在这份报告背后,是中国工程师对盐碱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解答方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技术攻关,更是周远和他的团队对国家交通事业的赤诚之心。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