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华北平原,寒风刺骨。周远站在京津塘高速公路试验段的工地上,脚下的土地泛着诡异的白色——这是盐碱地特有的景象。他弯腰抓起一把土,指尖传来的颗粒感明显不同于沈大高速的滨海软土。
周总,这里的含盐量最高达到2.3%,pH值9.5,属于重度盐渍土。天津交通科研所的技术员递来一份检测报告,按照常规方法处理,三年内路基就会盐胀破坏。
周远点点头,目光扫过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京津塘高速公路作为连接中国两大直辖市的战略通道,必须穿越这片近百公里的不利地质带。相比沈大高速的软土问题,盐碱地的挑战更为复杂——季节性盐胀和腐蚀性将直接威胁路面结构。
先看看你们的试验方案。周远对项目总工说道。
一行人来到试验段起点,这里划分了六个小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周远蹲下身,仔细检查每个区域的施工质量。在第四区,他发现隔离层的铺设存在明显缺陷。
土工膜接缝怎么处理的?他用地质锤轻轻挑起膜材边缘。
用...用胶粘的。现场技术员结结巴巴地回答。
周远眉头紧锁:盐碱地的地下水具有强腐蚀性,普通胶粘剂半年就会失效。规范要求热熔焊接,你们没看技术交底吗?
项目总工脸色顿时变得难看:周总,热熔焊机全项目就两台,工期又紧...
这不是理由。周远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京津塘高速是政治工程,百年大计。今天省一道工序,明天就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他转向所有在场技术人员:盐碱地处理有三大关键:一是隔断毛细水上升的隔离层,二是控制盐胀的石灰稳定层,三是抗腐蚀的路面结构。任何一环偷工减料,都会导致全线溃败。
寒风卷起地上的盐尘,扑打在人们脸上。现场鸦雀无声,只有测量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全部返工。周远最终下令,明天我会带焊接技师过来示范。现在,带我去看看你们的水泥改良土试验。
傍晚,周远在项目部会议室召集全体技术骨干。墙上挂满了地质剖面图和施工方案,桌上摊开着从美国、澳大利亚收集的盐碱地处理案例。
各位,常规的石灰改良法在天津滨海新区可能不够。周远指着投影仪上的数据图表,这里的盐渍土氯盐含量高,单纯石灰处理容易形成膨胀性矿物。我建议尝试水泥-粉煤灰复合稳定剂。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专家提出异议:周总,水泥改良造价太高了,比石灰法贵一倍多。
但寿命周期成本更低。周远点击遥控器,调出一组对比数据,河北交通厅的跟踪数据显示,石灰处理的路基平均8年就需要大修,而水泥稳定的路段15年仍在使用。综合算下来,每公里年成本反而低30%。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周远拍板采用分层处理的综合方案:底部设防渗隔离层,中间用水泥-粉煤灰稳定盐渍土,上部为常规路面结构。这套工艺虽然初期投入大,但能确保长期使用性能。
散会后,项目经理悄悄拉住周远:周总,说实话,我们预算确实紧张。您看能不能先按石灰方案上报,施工时再...
周远锐利的目光让项目经理的话戛然而止:李经理,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水泥改良吗?他翻开笔记本,指着一张照片:这是沈大高速营口段,去年才通车,就因为贪图省钱简化工艺,现在已出现网状裂缝。京津塘高速连接首都,丢不起这个人。
回到临时宿舍,周远刚准备休息,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交通部科技司的号码。
周远同志,有个紧急任务。司长的声音透着疲惫,刚接到国务院通知,明年三月要举办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展,高速公路是重头戏。部里决定由你负责技术部分的筹备工作。
周远看了看日历——距离展览只有四个月时间。需要哪些具体内容?
要突出我国自主创新成果,特别是沈大高速和京津塘高速的关键技术突破。中央领导特别强调,要有国际视野,展现中国标准、中国方案。
挂断电话,周远睡意全无。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列出展览大纲: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地质处理技术创新、桥梁建设突破、智能化养护管理...每一个标题背后,都是无数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
窗外,一轮冷月挂在盐碱地上空。周远想起去年此时,他还在沈大高速的工地上与软土奋战。短短一年间,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而他也从一名项目总工,成长为行业技术的引领者。
这种快速转变既让人振奋,又倍感压力。他深知,京津塘高速的技术决策将影响未来华北地区数百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准。一旦失误,造成的损失将以亿计。
第二天清晨,周远带着从沈阳紧急调来的焊接技师来到试验段。技师老刘是马德才推荐的,有着二十年土工膜焊接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