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像一块浸了墨的厚重绒布,密不透风地压下来。
姜晚走在返回宿舍的土路上,脚下的石子硌着单薄的鞋底,传来细碎的声响。
冷风灌进她敞开的衣领,皮肤泛起一层细密的疙瘩,但她的脸颊却在发烫。
那份被汗水浸得有些潮湿的清单,就揣在胸前的口袋里,紧贴着心口的位置,隔着一层布料,依然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
3.8%。
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
一个在任何一份正式的实验报告里,都会被标记为“失败”的概率。
可对现在的姜晚来说,这个数字,是王建国用他后半生的声誉与前途,为她撬开的一道门缝。
门外是深渊,门内,是她要亲手搭建的通天之梯。
她的脚步,不知不觉间变得轻快起来。
那是一种从骨髓深处渗透出来的力量,将连日来的疲惫与惶恐一扫而空。
【星火,将电弧炉的设计图纸,以最低功耗模式,在我脑中进行三维建模。】
【重点标注材料应力节点,以及能源接口的改造方案。】
脑海里,冰冷的电子音响起。
【指令已接收。】
【正在构建‘70年代废土风格’电弧炉模型……】
【友情提示,宿主,根据现有材料清单,您即将搭建的,与其说是电弧炉,不如说是一个大号的,会爆炸的,电打火机。】
姜晚的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弯了一下。
【闭嘴。】
【计算它的最高理论温度,以及维持该温度所需的最短时间。】
【……计算中。】
【若使用你自制的木炭作为电极,并假设你能从废品站的变压器里偷到足够的电,理论峰值温度可达1900摄氏度。】
【但考虑到你那堪比手糊泥巴的工艺水平,以及材料的杂质,坩埚的耐热极限……】
【我建议你最好祈祷它能稳定超过1750摄氏度,并维持三十秒。】
【否则,你得到的只会是一坨烤焦了的,毫无用处的沙子。】
1750摄氏度。
石英的熔点。
姜晚的眼神,穿透了浓稠的夜色,望向远处工厂宿舍楼那片昏黄暗淡的光晕。
那光,在她眼中,逐渐凝聚成一团刺目的,融化的,液态的火焰。
长征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那就只能往前,不能后退。
……
回到集体宿舍时,已经是深夜。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混杂着汗味、廉价雪花膏还有脚臭的气味,令人窒息。
走廊尽头的灯泡忽明忽暗,将人的影子拉得歪歪扭扭。
同屋的几个女工早已睡下,此起彼伏的鼾声和磨牙声,构成了一曲单调的催眠曲。
姜晚放轻了脚步,像一只猫,悄无声息地溜到自己的床铺前。
她的床位在最靠窗的角落,也是最冷的位置。
她没有脱衣服,只是和衣躺下,用被子将自己裹紧,脸朝着斑驳的墙壁。
她闭上眼睛,但大脑却异常清醒。
王建国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沙哑的声音,他手指点在清单上的停顿,一遍遍在脑海中回放。
“我只给你一次机会。”
“证明给我看,你不是在说大话。”
压力,顺着血液,蔓延到四肢百骸。
但同时,一种更为陌生的情绪,从心脏最柔软的地方,缓缓滋生。
是信任。
一种被遗忘了太久的,几乎要让她落泪的情感。
她翻了个身,悄悄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只有巴掌大的笔记本,还有一截短得快要握不住的铅笔。
这是她全部的家当。
借着从窗户缝隙里透进来的,那点微弱的月光,她翻开了本子。
没有丝毫犹豫,铅笔的石墨笔尖,在粗糙的纸页上划出第一道坚定的线条。
她的动作极快,又极稳。
那些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结构图,仿佛早已镌刻在她的灵魂深处。
坩埚的放置角度。
电极的固定方式。
炉体的隔热层设计。
简陋的,甚至是丑陋的线条,在她的笔下,却勾勒出一个工业奇迹的雏形。
【炉体外壳,可以用废弃的汽油桶改造,内部需要填充耐火土和石棉。】
【石棉……废品站里那些报废的管道保温层应该有。】
【电极,用自制的硬木木炭。必须压实,塑形。】
【电源……】
姜晚的笔尖,停在了纸上。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一环。
她需要交流电,而且是高电流的交流电。
整个红星机械厂,能提供这种电力的,只有一处——总配电室旁边的那个,几乎被遗忘的,废弃车间。
那里,有一台老旧的电焊机变压器。
“滋啦——”
邻床的女工翻了个身,发出一阵响亮的磨牙声。
姜晚的身体瞬间绷紧,手下意识地将本子合拢,塞回枕头底下。
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撞击着肋骨。
她屏住呼吸,侧耳倾听了许久,直到那磨牙声重新变得规律,才敢缓缓呼出一口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