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源集团的风波平息后,苏晚晴的便利店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宁静时光。然而,通过“危机预知”功能,她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能量波动——那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温暖的、充满希望的预感。
这种预感在一周后得到了验证。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先生。他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眼神中透着睿智和好奇。
“请问是苏小姐吗?”老先生微笑着递上一张名片,“我是陈明远,‘明远基金会’的负责人。”
苏晚晴接过名片,顿时肃然起敬。明远基金会是全国知名的慈善组织,以支持小微企业和社会创新项目闻名。
“陈老先生,久仰大名!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
陈明远环顾店面,目光在那些特色产品上停留:“我听说你的店很有特色,不仅产品独特,还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发展。能和我聊聊你的故事吗?”
苏晚晴热情地招待老先生,讲述了从破产千金到便利店主的经历,分享了心田系统的奇迹(以“特殊种植技术”为掩饰),以及如何通过社区互助度过一次次危机。
陈明远听得十分专注,不时提问:“所以你的核心不是产品销售,而是社区连接?”
“产品是媒介,连接才是目的。”苏晚晴点头,“我相信商业可以很有温度,可以治愈人心。”
老先生眼中闪过赞赏:“很有意思的理念。你知道吗?我们基金会正在寻找这样的项目——有社会价值,有创新性,还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他透露,基金会计划推出一个“社会企业孵化计划”,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资金、资源和指导,帮助它们规模化发展。
“我认为你的便利店完全符合条件。”陈明远真诚地说,“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推荐你参加选拔。”
苏晚晴又惊又喜,但随即想到现实问题:“可是...我的规模太小了,可能达不到要求...”
“规模不是问题,理念和影响力才是关键。”老先生微笑,“而且,我相信有迟氏集团的支持,你会发展得很快。”
苏晚晴一怔:“您认识迟先生?”
陈明远意味深长地笑了:“迟屿没告诉你吗?他是基金会的理事之一,也是这个孵化计划的主要推手。”
这个消息让苏晚晴愣在原地。迟屿从未提起过这件事!
送走陈明远后,她立即联系了迟屿。电话那头,迟屿轻笑:“本来想给你一个惊喜的。明远基金会确实是我在推动的项目,但你的入选完全靠自己的实力。”
他解释道,基金会一直在寻找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企业,而苏晚晴的便利店正是理想案例。
“这不是施舍,而是投资。”迟屿强调,“基金会相信你的理念值得推广。”
接下来的几周,在迟屿的帮助下,苏晚晴精心准备了申请材料。她不仅详细阐述了经营理念和社区影响,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扩展计划——“心田便利店”社区连锁。
计划的核心不是简单复制店面,而是复制那种社区互助的模式:每个店都成为社区中心,带动本地就业,促进邻里连接,甚至发展小型种植项目。
评审日当天,苏晚晴面对一众商界领袖和专家,从容地展示了她的愿景。最打动人的不是商业数据,而是那些真实的故事:周奶奶的失眠如何改善、李小哲的学习如何进步、唐教授的心结如何解开...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她最后总结,“但我相信,最有价值的不是金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温暖。”
评审结果毫无悬念——苏晚晴的项目全票通过,获得最高级别的支持!
消息传出,整个社区沸腾了。老顾客们纷纷前来祝贺,比自家事还高兴。
“晚晴啊,我就知道你能成大事!”周奶奶擦着激动的泪水。 “苏姐姐,以后我能去你的新店打工吗?”李小哲期待地问。
更让人惊喜的是,基金会的支持带来了连锁反应。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称这是“商业向善的典范”;不少企业表示合作意向;甚至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提出共同开展社区研究项目。
然而,最大的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就在苏晚晴忙于规划首个分店时,她接到了一个海外长途电话。对方自称是“国际社会企业联盟”的代表,邀请她参加即将在瑞士举办的全球社会企业峰会,并作为主讲嘉宾分享经验!
“我们通过明远基金会了解到您的项目,”对方解释,“认为非常符合本届峰会‘商业治愈世界’的主题。”
苏晚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多月前,她还在为断货风波焦头烂额;如今,竟然要登上国际舞台!
激动之余,她也不免忐忑:“我的英语可能不够好...”
“我们可以提供翻译,”对方笑道,“更重要的是您的故事和理念。”
挂断电话,苏晚晴沉浸在喜悦和恍惚中。透过店面的玻璃窗,她看着外面熟悉的街道和来往的邻居,仿佛在做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