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的经历像一颗被投入心湖的石子,在小星星的生命中漾开了一圈新的涟漪。那种疲惫至极却坚持到底,最终站在高处俯瞰世界的体验,似乎在他小小的心灵里注入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他开始以一种更从容、也更深刻的方式,继续着他探索世界的旅程。
变化首先体现在他的语言和思维上。他现在能够流畅地使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甚至开始尝试理解更复杂的“如果……就……”。一天,他看到窗外乌云密布,便跑到正在收衣服的林绵身边,扯着她的衣角说:“妈妈,如果等下下雨,我们就不能去游乐场了,对不对?” 这种基于观察的预测能力,让林绵惊喜地发现,儿子的小脑袋已经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了。
他提问的深度也今非昔比。以前问“为什么”多出于好奇,现在却常常带着真正的思索。看到霍星澜用电脑工作,他会问:“爸爸,电脑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你按这些键,字就会跑出来?” 这个问题让霍星澜一时语塞,他想了想,找来一个废弃的旧键盘,拆开几个键帽,让儿子看下面的弹簧和电路薄膜,用最浅显的方式解释:“你看,就像按开关一样,按下去,里面的小电路就接通了,电脑就知道你要哪个字了。” 小星星看得目不转睛,伸出小手指轻轻碰了碰那精密的构造,虽然没有完全明白,但“电路”、“接通”这些新词和爸爸耐心的解释,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探索科技的种子。
霍父的“工具课”也随之升级。他现在会带着小星星进行一些真正的、安全的“小工程”。阳台上的小花架有些松动,霍父会拿出工具,让孙子充当“首席助理”。他负责扶着木条,霍父负责拧螺丝;他负责传递砂纸,霍父带着他一起打磨毛刺。当结实稳固的小花架重新立起来时,小星星摸着光滑的木头表面,那种参与创造和修复的成就感,比他玩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来得强烈。霍父看着孙子发亮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传承的暖流,仿佛自己不仅是在教他使用工具,更是在教他一种认真对待生活、亲手创造价值的态度。
然而,思维的深化也带来了新的情感挑战。小星星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所有权”意识和随之而来的“占有欲”。这不再仅仅是玩具的争夺,而是扩展到更抽象的领域,比如妈妈的注意力。
一个周末的下午,林绵的一位许久未见的好友来访,两人坐在沙发上相谈甚欢。小星星起初还在一旁自己玩积木,但看到妈妈一直和阿姨聊天,很少关注他,便开始有些不自在。他先是拿着自己搭的“火箭”跑到妈妈面前展示,林绵夸奖了一句,又继续和朋友说话。小星星等了一会儿,见妈妈还是没有把注意力完全转回自己身上,便使出了“杀手锏”——他挤到林绵和好友中间,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把小脸埋在妈妈怀里,不让妈妈再看阿姨,嘴里还嘟囔着:“我的妈妈!是我的!”
林绵有些尴尬,试图 gently 把儿子拉开,但小星星抱得更紧了,甚至带着点敌意看着那位微笑的阿姨。林绵没有强行推开他,而是轻轻拍着他的背,对朋友投去一个歉意的眼神,然后低声对儿子说:“星星,妈妈当然是你的妈妈,永远都是。但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我们很久没见了,妈妈需要和阿姨说说话。你是妈妈最爱的宝贝,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她让儿子在自己怀里待了一会儿,等他情绪稍微平复,才引导他:“你看,阿姨给你带了一个漂亮的贴纸书哦,你想不想和妈妈一起看看?”
这种既给予安全感又明确边界的方式,慢慢安抚了小星星那颗因为“爱可能被分享”而感到不安的小心脏。他最终接过了贴纸书,虽然还是紧挨着妈妈坐,但允许了谈话的继续。这次经历让林绵意识到,儿子情感的维度正在变得更加复杂,他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和规则上的引导,更需要情感上的确认和安全感的建立。
在社交方面,小星星与固定玩伴昊昊的友谊也经历了考验与深化。他们不再仅仅是分享玩具,开始有了更复杂的合作游戏。有一次,两个人决定用大型泡沫积木搭建一个“超级火箭”。小星星负责设计“火箭”的主体结构,昊昊负责找合适的“零部件”(小木块、瓶盖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歧。昊昊想给火箭加上两个巨大的“翅膀”,小星星却坚持认为那样“不像真的火箭”。
“就要翅膀!有翅膀才酷!”昊昊抱着两块三角形的积木不撒手。
“不行!真的火箭没有这样的翅膀!”小星星张开手臂挡在自己的“火箭”主体前,小脸涨得通红。
眼看两个小家伙就要不欢而散,一直在不远处看着的昊昊妈妈走了过来,她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拿出手机,温和地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真正的火箭长什么样子,好不好?”
她找了几张不同型号火箭的图片给两个孩子看。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认真地盯着屏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