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渐渐深了,人们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凝成白雾,像一个个小小的、会说话的精灵。小星星内心的那方花园,在经历了秋日的沉淀与向内探索后,仿佛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向外表达——他的语言,如同被春风催开的藤蔓,骤然间变得繁茂而富有生命力,绽放出令人惊喜的花朵。
这种变化的迹象初现于一个安静的早晨。小星星醒来,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呼唤妈妈,而是坐在小床上,对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自言自语般地描述着:“树……没有叶子了。风,呼呼的,冷。太阳,有,但是不暖和。” 这不再是简单的词语堆砌,而是带有观察、感受和初步逻辑的句子组合。林绵在门口听到,心中一动,悄然退开,没有打扰这珍贵的、语言内在化的瞬间。
真正的“语言爆发”发生在他与霍星澜的一次对话中。霍星澜下班回家,有些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小星星跑过来,仰着头看了爸爸一会儿,然后清晰地说道:“爸爸,你的眼睛有点累,像……像没睡醒的小熊。” 这个带着比喻的、充满童稚观察力的句子,让霍星澜的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他惊喜地抱起儿子:“星星形容得真对,爸爸就像一只没睡醒的大熊。”
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描述眼前的事物,而是热衷于“讲故事”。这种讲故事,起初是复述他听过的绘本内容,但很快,他就加入了大量自己的“创作”。他会抱着他的毛绒玩具,一边摆弄,一边絮絮叨叨:“今天,小兔子不去拔萝卜了。它要坐火箭,去月亮上找它的好朋友小星星。月亮上很冷,要穿厚厚的宇航服……” 故事情节天马行空,逻辑跳跃,但充满了原始的想象力。林绵成了他最忠实的听众,常常被他故事里突如其来的转折逗得忍俊不禁,又为他那些充满同理心的情节(比如小兔子会记得给月亮上的小星星带一块温暖的胡萝卜蛋糕)而感动。
霍父霍母也敏锐地感受到了孙子语言能力的飞跃。霍母不再仅仅是欣赏孙子的画作,而是鼓励他“说画”。“星星,你画的这个圆圆的大东西是什么呀?这些长长的线又是什么?” 小星星便会指着他的抽象涂鸦,认真地解释:“这个是超级大的太阳烤箱!这些线是……是烤面包的香味,飘得到处都是!” 霍母就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聊:“哦!那烤出来的是什么味道的面包啊?”“是……是草莓云朵味的!” 这种对话,极大地激发了他将抽象思维用语言具象化的能力。
霍父的“工具课”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语言的元素。现在,在进行一个小制作之前,霍父会先引导小星星“说”出计划。“星星,我们今天要给小鸟做一个喂食器,你说说,我们第一步要干什么?”“要……要找一个小木碗!”“对,然后呢?”“然后,要用绳子把它绑起来,挂得高高的,让小鸟能看见,小猫够不着!” 通过语言的梳理,行动的步骤在他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有序。当他成功地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践,看着小鸟真的来啄食他悬挂的米粒时,那种“言出必行”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声的操作无法比拟的。
然而,语言的丰富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他现在能够更精确地表达自己的反对和不满,也因此,与昊昊之间的冲突,从简单的抢夺玩具,升级为了“观点”和“规则”的辩论。
一天,两人在玩积木。昊昊想搭一个“斜拉桥”,而小星星坚持要建一座“坚固的城堡”。
“桥好看!有长长的绳子(他用积木模拟拉索)!”昊昊坚持。
“城堡厉害!有高高的墙,坏人进不来!”小星星毫不退让。
“我的桥可以让车过去!”
“我的城堡可以住公主!”
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都试图用自己的“道理”说服对方。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昊昊气鼓鼓地拆掉了他刚刚搭起的“桥墩”,小星星也委屈地推倒了他的“城墙”,第一次不欢而散,各自回家。
回到家的小星星,情绪低落,窝在沙发里不说话。林绵没有急于安慰,只是陪着他。过了一会儿,小星星才闷闷地说:“昊昊不懂,城堡……城堡很重要。”
林绵轻轻搂着他:“妈妈明白,星星想要一个坚固的城堡。昊昊呢,可能特别喜欢车,想要一座能让车通过的桥。你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这很正常。”
“可是……可是就不能一起玩了吗?”小星星抬起头,眼睛里带着困惑和一丝难过。
“也许可以想想办法,”林绵引导他,“比如,有没有可能,城堡旁边就有一座桥呢?或者,城堡里也需要一座小桥通往花园?”
小星星若有所思。第二天,当昊昊再次来找他时,他主动拿出积木,有些犹豫但努力清晰地说:“昊昊,我们……我们先搭一个有大城堡的地方,然后,在城堡的门口,给你搭一个很棒的桥,让送粮食的车能进来,好不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