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片雪花悄然飘落的时候,小星星正趴在窗边,用哈气在玻璃上画着不成形的圈圈。当那点洁白轻盈地落在窗棂上,瞬间化作一滴细微的水珠时,他惊讶地睁大了眼睛,随即发出一声短促的欢呼:“雪!妈妈,是雪!” 冬天,就这样以一种静谧而神奇的方式,正式宣告了它的来临。而这个季节,似乎也为他蓬勃发展的内心世界,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种对节奏、韵律和集体协作的全新感知。
这场初雪并不大,细碎的雪沫子懒洋洋地飘洒着,未能积攒起来。但这点缀般的白色,已经足够点燃小星星的兴奋。他迫不及待地全副武装,被林绵裹成了一个圆滚滚的小球,冲到楼下。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疯跑,而是伸出戴着厚手套的小手,试图接住飘落的雪花,专注地观察它们如何在掌心瞬间消失,留下一点冰凉的湿意。“像……像会飞的白糖,”他喃喃自语,然后又摇摇头,“不,像……像天上的小精灵在跳舞,跳着跳着就累了,睡着了。” 林绵在一旁听着,心里默默赞叹,儿子不仅观察,更在用自己的方式诗意的诠释着这个世界。
这场雪仿佛打开了一个闸门,小星星对周围声音的敏感度骤然提升。他开始留意各种声音的“节奏”和“情绪”。听到霍星澜用筷子不经意地轻敲碗沿,他会停下吃饭,歪着头说:“爸爸,在唱歌。”听到窗外北风呼啸,他会说:“风生气了,在吼叫。”听到林绵用剪刀裁剪东西发出的规律“咔嚓”声,他会跟着点头,小脚丫在椅子下轻轻打着拍子。
霍父敏锐地捕捉到了孙子对节奏的兴趣。他的“工具课”又一次巧妙地转型。他翻箱倒柜,找出几个大小不一的空罐头盒、一些干燥的豆子、还有几个小铃铛。
“星星,来,”霍父招呼他,“今天爷爷不教做木工,咱们来组建一个‘家庭乐队’!”
小星星好奇地看着爷爷把这些“废品”变成乐器。霍父教他把豆子装进空罐头盒,封好口,一个简易的“沙锤”就做好了;用绳子系上铃铛,轻轻一晃,就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还有一个旧的小木鱼,敲起来“笃笃”响。霍父自己拿起两根小木棍,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咚哒、咚哒、咚咚哒!”
“来,星星,跟着爷爷的节奏,摇你的沙锤!”霍父发出指令。
小星星起初有些手忙脚乱,沙锤的声音杂乱无章。但他努力听着爷爷敲出的稳定节拍,小脑袋一点一点,尝试着跟上。慢慢地,他的摇晃开始有了规律,“沙沙、沙沙”的声音融入了爷爷的“咚哒”声中。霍母也被吸引过来,拿起铃铛,加入合奏,林绵则笑着用勺子轻轻敲击玻璃杯。一时间,客厅里响起了一场即兴的、算不上优美却充满欢乐的“家庭交响乐”。小星星沉浸在这种集体的、有节奏的声响创造中,小脸兴奋得通红。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个体的声音可以如此和谐地融入整体,创造出一种单一声音无法达到的快乐氛围。
这种对节奏和协作的初步感知,很快在他与昊昊的游戏中得到了应用和升华。幼儿园的老师组织孩子们玩一个“传球接力”的游戏。孩子们围成一圈,随着音乐的节拍传递一个小皮球,音乐停止时,球在谁手里,谁就要表演一个小节目。
起初,孩子们只顾着自己赶紧把球传出去,场面有些混乱,球常常掉在地上。小星星和昊昊也不例外,急于脱手,反而配合失误。在一次失误后,小星星看着滚远的皮球,没有像以前那样只是沮丧,他拉了拉昊昊的袖子,小声说:“昊昊,我们……我们得听着歌,它‘咚’一下,我们就传一下,好不好?”
昊昊想了想,点了点头。下一轮游戏开始,当轻快的音乐响起时,小星星和昊昊不再慌乱,而是侧着耳朵,努力捕捉着音乐的节奏,在重拍出现时,稳稳地将球传给下一个小朋友。他们的动作变得协调,甚至带着一种稚气的韵律感。他们的成功配合影响了身边的其他孩子,渐渐地,整个圈的传递都变得流畅起来。当音乐停止,球稳稳落在另一个孩子手中时,小星星和昊昊对视一眼,击掌欢呼,他们体验到了一种超越个人成功的、属于集体的秩序感和协作的愉悦。
然而,集体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情感挑战。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时间,小星星看上了一辆他非常喜欢的、可以装载沙土的小翻斗车。他刚玩了一会儿,另一个叫磊磊的小男孩也看中了这辆车,伸手就来拿。
“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小星星紧紧抓住车柄,大声宣告,小脸因为着急而绷紧。
“我要玩!给我玩!”磊磊也不示弱,用力拉扯。
一场常见的玩具争夺战眼看就要爆发。但这一次,小星星没有仅仅依靠体力扞卫,也没有立刻大哭,他紧紧抓着玩具,却抬起头,努力看向不远处的老师,声音带着委屈但清晰地表达:“老师!是我先拿到的!他抢我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