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抱
一、枕上
我总在清晨半梦半醒间,触摸到“遐抱”的轮廓。
那不是一个清晰的物件,更像一团朦胧的雾气,漂浮在意识的边缘。它带着夜的微凉和梦的余温,将一些遥远的、破碎的念头轻轻托起。这时,身体还陷在柔软的被褥里,感官却已悄悄张开,像一株等待晨光的植物,开始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关于远方的想象。
窗外的天,通常是那种淡淡的、带着些许灰蓝的鱼肚白。没有喧嚣的车声,也没有邻居的谈话,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或者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世界仿佛还没完全苏醒,正处于一种慵懒而温柔的状态。这种时候,最适合放任思绪驰骋,让“遐抱”这只无形的翅膀,带着自己飞向任何想去的地方。
我会想起童年时在外婆家度过的暑假。那也是这样的清晨,只是空气里弥漫着稻田的清香和泥土的湿润。我会被外婆家那只老公鸡的啼叫声吵醒,然后趴在窗台上,看东方的天空一点点亮起来,看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有时候,我会幻想自己是一只小鸟,能飞过那片绿色的稻田,飞到山的那边,看看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些幻想,简单而纯粹,却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向往,那大概就是我最早的“遐抱”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遐抱”的内容渐渐变得复杂起来。不再仅仅是对远方风景的向往,更多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理想的憧憬,对未来的期许。我会在清晨的枕上,构思一篇文章的开头,想象故事里的人物会经历怎样的命运;我会规划一次旅行,在脑海里勾勒出沿途的风景,想象自己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我甚至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想象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这些念头,有的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很快就消失在意识的海洋里;有的却像种子一样,落在心灵的土壤里,慢慢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我知道,这些“遐抱”或许有些不切实际,有些甚至永远无法实现,但它们却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就像此刻,我躺在枕上,听着窗外渐渐清晰的声音,感受着晨光一点点爬上床头。我的“遐抱”又开始活跃起来,它像一只轻盈的蝴蝶,在我的脑海里翩翩起舞,带着我飞向那些未知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远方。
二、纸上
如果说清晨枕上的“遐抱”是流动的雾气,那么落在纸上的“遐抱”,便是被捕捉并凝固的星光。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脑海里闪过一些特别的念头,或者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情绪,就会立刻拿起笔,把它们记录在纸上。这些文字,有的是几句零散的感悟,有的是一段简短的故事,有的甚至只是几个毫无关联的词语。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脚印,记录着我“遐抱”的轨迹。
我最喜欢用的是一本封面已经有些磨损的笔记本。纸张是那种微微泛黄的颜色,摸起来很有质感。我喜欢用钢笔在上面写字,看着墨水一点点渗透进纸里,留下清晰而深刻的痕迹。在我看来,钢笔书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遐抱”对话的方式,每一个笔画,都带着思考的温度。
有一次,我在旅途中看到了一片非常壮观的晚霞。天空被染成了绚烂的红色、橙色和紫色,云朵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感动,一种强烈的“遐抱”在我心中升起——我想把这份美丽永远留住,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大自然的馈赠。于是,我立刻拿出笔记本,用最快的速度写下了当时的感受和看到的景象。虽然文字很粗糙,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美景,但每当我翻开笔记本,看到那些文字,当时的情景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那份感动也会再次涌上心头。
还有一次,我经历了一段非常低谷的时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些迷茫。那时候,我的“遐抱”变得灰暗而沉重,充满了不安和焦虑。我把那些负面的情绪都写在了纸上,就像在倾倒心里的垃圾一样。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的思路渐渐清晰了起来,那些原本混乱的情绪也慢慢变得有条理了。通过文字,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最终,在“遐抱”的指引下,我走出了低谷,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我知道,纸上的这些文字,或许永远不会被别人看到,或许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但它们对我来说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它们是我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媒介,是我“遐抱”的载体和见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而写作,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自己“遐抱”的跳动。
有时候,我会翻看以前写的文字,看着那些稚嫩却真诚的记录,不禁会笑出声来。那些文字,见证了我的成长和变化,也见证了我“遐抱”的演变。从最初对远方的简单向往,到后来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我的“遐抱”在文字的陪伴下,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坚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