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临站在父亲那间零件加工厂里。
周围是车床、铣床、钻床发出的持续不断的低沉嗡鸣。
他的双手仿佛有了自己的意识。
之前还需要反复比对图纸才能确定安装位置的微型传感器。
现在他只用指尖轻轻一捻,就能找到最精确的固定点。
原本需要借助镊子和放大镜才能完成的细微焊接。
此刻他仅凭肉眼,手腕一抖,焊点便均匀而饱满。
动作流畅,精准,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
可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
当他试图优化涡喷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时。
脑子里有无数个“可以这样做”的实践方案。
但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最好的”。
他的知识体系,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断层。
实践能力已经飙升到了顶尖专家的水准,但理论知识还停留在原地。
“智囊系统,调取所有关于航空发动机设计、流体力学、燃烧学相关的高等理论资料。”
康临在心中默念。
【叮!资料库已开启,开始辅助学习。】
下一秒,无数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开始他的脑海中逐一展开。
那些曾经看一眼就头大的公式与模型,此刻也变得直观而简单。
他学习理论的速度,不再是按天或按小时计算。
而是按秒。
一个下午的时间,他就将一个航空航天博士数年才能啃完的理论,尽数吸收、融会贯通。
理论与实践,终于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了一起。
康临重新审视书桌上那张90厘米翼展的无人机设计图,眉头微微皱起。
太小了。
格局太小了。
有了如此强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再去做这种小打小闹的模型,简直是对“完美科学家”这个名号的侮辱。
他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叉。
随后,他铺开一张全新的绘图纸。
新的设计,翼展一米五。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侦察无人机“模型”。
而是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小型化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
机身结构、气动布局、动力需求、材料强度……所有的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康临一头扎进了父亲的加工厂。
他亲自操作那台老旧的国产三轴CNC数控机床。
试图加工出新设计方案里,涡喷发动机的核心部件——离心式叶轮。
康临全神贯注,双眼紧盯着高速旋转的刀头。
半小时后,一个外形看起来完美无瑕的金属叶轮被取了下来。
但在游标卡尺的测量下,康临的脸色却沉了下去。
“公差超了0.05毫米。”
这个精度,对于普通机械加工来说,已经相当不错。
但在康临眼中,这点误差,足以让发动机在极限转速下出现致命的共振,最终空中解体。
他父亲这间小厂的设备,精度已经到了极限。
康临不死心,又打开了万能的某宝。
他输入关键词,搜索高精度机械加工服务。
屏幕上跳出成百上千家店铺,个个都吹嘘自己拥有德国进口五轴机床,精度能达到微米级。
他能从店铺展示的样品照片中。
轻易分辨出金属表面的刀纹和光洁度,从而反推出对方机床的真实水准。
“这家不行,主轴有轻微抖动。”
“这家也不行,看这倒角,明显是三轴机干的活,冒充五轴。”
“这家……P图P得太过了吧。”
整整一个晚上,他筛选了上千家店铺。
最终失望地发现,没有一家能真正满足他那近乎苛刻的精度要求。
康临靠在椅子上,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看来,有些事情,钱也不是万能的。
他忽然想起,父亲康志和曾经提到过一个合作过的客户。
那是一家给航天院所做配套的精密加工企业,标准极高。
后来因为父亲的厂子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才中断了合作。
康临立刻找到了父亲。
“爸,你以前合作过的那个‘红星精密’,还有联系方式吗?”
康志和正在看报纸,闻言抬头看了他一眼。
“有啊,怎么了?他们家的活儿我们可干不了,要求太刁钻了。”
康临没有多解释,直接将自己新画的设计图纸铺在了父亲面前。
“我需要他们帮我加工几个零件。”
康志和起初还带着一丝不以为然,
可当他的目光落在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结构和旁边标注的恐怖公差数据时。
手里的报纸“哗啦”一下掉在了地上。
“……这,这是你画的?”
康志和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搞了一辈子机械加工,自然看得懂这图纸的分量。
这哪里是学生做的模型设计图,这分明就是某个尖端研究所的内部设计稿。
尤其是那个核心的动力部件和传感部件的加工要求,难度简直不亚于制造一台小型工业母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