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汴梁后,柴荣一面部署江南防务,防范南唐异动,一面着手整理南征北战的经验。显德五年冬,汴梁已染上寒意,御书房内却暖意融融,柴荣正与冯道、李谷、赵匡胤等文武大臣围坐一堂,商议编撰兵书之事。
“自显德元年至今,朕率军南征南唐、西征后蜀、北伐北汉与契丹,大小战役数十场,胜多败少。”柴荣手指敲击着案上的战报,“这些胜利,既靠将士用命,也得益于我们革新的战术。若不将这些经验整理成册,传之后世,未免太过可惜。”
赵匡胤深有感触:“陛下所言极是。南征时的情报战、闪电战,北伐时的围点打援、军功积分制,皆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若能编撰成兵书,让全军将士学习,我后周强军必将如虎添翼。”
冯道捋着胡须附和:“老臣愿牵头此事。陛下的战术理念远超古人,若能系统化整理,不仅能提升我军战力,更能为后世留下不朽兵学典籍。”
柴荣点头应允,当即任命冯道为总编撰,李谷、赵匡胤为副总编撰,沈括、苏麟等有实战经验或精通谋略的官员为编撰官,组建兵书编撰专班。他特意强调:“此书不可照搬古人兵法,要融入我们的实战经验,更要将现代战术理念贯穿其中。比如情报战的重要性、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方法、后勤保障的关键作用,这些都要详细阐述。”
编撰工作随即启动。御书房旁的偏殿被改为编撰工坊,案上堆满了历年战报、行军日志、战术草图。冯道带领众人日夜奋战,先分类整理战役案例,再提炼战术核心,最后结合柴荣的现代军事思维进行系统化梳理。
柴荣每日处理完朝政,都会前往编撰工坊,亲自指导修改。看到编撰官们在阐述“情报战”时,仅提及派遣间谍一事,他当即补充:“情报战不止于刺探敌情,还要建立情报网络,对情报进行筛选、分析、验证。南征南唐时,我们不仅派间谍潜入金陵,还在南唐各州府安插眼线,同时通过商旅、流民收集信息,多方印证才制定作战计划,这一点必须写清楚。”
谈及“兵种协同”,柴荣取出当年手绘的“水军作战示意图”——也就是被将领们戏称为“鬼画符”的草图,如今已被誊抄工整。他指着图上的步兵、骑兵、弩兵、水师部署位置:“各兵种并非孤立作战,要根据战场形势灵活配合。比如攻城时,步兵负责架设云梯,弩兵压制城头守军,骑兵则在外围警戒,防止敌人援军突袭;水战时,作战舰正面强攻,巡逻舰迂回包抄,运输舰保障粮草补给,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对于“军功积分制”,柴荣要求详细列明积分规则、兑换标准,同时强调:“军功积分不仅是激励士兵的手段,更是凝聚军心的关键。要明确积分公开透明,奖惩及时兑现,让士兵们看到希望,才能奋勇杀敌。”
编撰过程中,也不乏争议。有编撰官认为,“闪电战”过于冒险,不应大力推崇,主张强调“稳扎稳打”。柴荣得知后,亲自召集众人商议:“闪电战并非盲目冒进,而是建立在精准情报、充足准备、快速机动基础上的战术。征伐后蜀时,我们之所以能两个月夺取四州,正是因为摸清了后蜀粮道弱点,快速集结兵力突袭,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战争瞬息万变,有时候犹豫就会错失战机,‘稳’与‘快’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柴荣的亲自指导下,兵书的框架逐渐清晰。全书分为《战略篇》《战术篇》《治军篇》《后勤篇》四大部分:《战略篇》阐述统一规划、敌我分析、地缘战略等宏观内容;《战术篇》详细介绍情报战、闪电战、围点打援、兵种协同等实战战术,附战役案例解析;《治军篇》涵盖裁军、训练、军功积分制、将领制衡等军队建设内容;《后勤篇》聚焦粮草运输、武器装备、伤病救治等保障工作。
历经三个月的日夜编撰,兵书初稿终于完成。柴荣将其命名为《武备要略》,亲自作序。序文中,他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朕编撰此书,非为穷兵黩武,实乃为保境安民、一统中原。愿后世将士研习此书,知战而不好战,用战以安天下。”
《武备要略》定稿后,柴荣下令刻板印刷,首批印刷千册,发放到禁军各级将领手中,要求全军开展学习。同时,将其列为禁军训练的核心教材,定期组织将领考核,检验学习成效。
汴梁禁军大营内,将领们争相研读《武备要略》,反响热烈。校尉李刚捧着兵书,感慨道:“陛下的战术真是精妙!以前打仗全靠经验,如今有了此书,就像有了指路明灯。”年轻将领苏麟则对书中的“兵种协同”章节兴趣浓厚,结合自身练兵经验,提出了几项补充建议,被柴荣采纳,纳入修订版中。
消息传到边境,驻守瀛、莫二州的赵匡胤也组织将领学习《武备要略》。他结合忻州大捷的实战经验,向将领们讲解书中的“围点打援”战术,让众人受益匪浅。契丹探子得知后周编撰兵书、全军学习的消息,连忙上报辽穆宗。辽穆宗看完探子送来的《武备要略》节选,心中惶恐不安,连忙下令加强幽州防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