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驿的风波如同夏日的阵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干脆。在顾昭之的雷霆手段和林晚昭的“点心外交”双重作用下,队伍内外一片清朗,再无一丝杂音。休整两日后,南巡车队再次启程,向着近在咫尺的京城做最后的行进。
越是靠近京城,官道愈发平坦宽阔,车马行人愈发稠密,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帝都特有的、混合了繁华、庄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的气息。随行众人的心情也各不相同,有即将归家的放松与期待,也有对京城局势的隐隐担忧,更有对这段漫长旅程即将结束的不舍。
这一日,车队抵达了此次南巡的最后一个大型驿站——京畿驿。此地距离京城城门不过三十余里,是各地官员、军队入京前最后的歇脚点和信息汇聚之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守卫也远比寻常驿站森严。
按照规制,护送顾昭之主力车队南下的部分兵部属官、以及沿途接入的地方护军,将在此与顾昭之的核心队伍分别,各自归建或前往其他衙门复命。这意味着,许多一路同行、历经北疆风雪与江南烟雨的熟悉面孔,即将在此别过。
虽是离别在即,但气氛却并不伤感。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趟满载荣誉与收获的旅程。尤其是在林晚昭层出不穷的美食“贿赂”下,队伍的整体幸福感一直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当晚,顾昭之默许了在驿站宽敞的校场上,举行一场小型的、非官方的“散伙饭”。自然,这顿宴席的重担,又落在了林晚昭的肩上。
林晚昭对此亦是全力以赴。这是对一路同行的伙伴们的感谢,也是为这段难忘的旅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带着食物温暖气息的句号。她几乎将沿途收集、以及京畿驿能提供的最好的食材都翻了出来,决心要让大家吃得心满意足,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校场中央燃起了数堆篝火,驱散了初夏夜晚的微凉。亲兵们搬来了长条桌凳,虽简陋,却充满了军营特有的豪迈气息。即将分别的官员、兵士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气氛热烈。
灶台就设在篝火旁,林晚昭系着围裙,带着小桃和几个主动来帮忙的火头军,忙得热火朝天。雪儿似乎也知道这是重要的场合,难得没有窝在它的食材筐宝座里,而是蹲坐在不远处一个相对干净的木箱上,碧绿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热闹的景象,毛茸茸的尾巴尖优雅地轻轻摆动。
菜肴一道接一道地端上长桌,香气四溢,引得众人食指大动。
有来自北疆风味的炙烤羊肋排,用的是上好的小羔羊,用沿途搜集的香料提前腌制,在火上烤得外焦里嫩,油脂滴落在火堆中,发出“滋滋”的诱人声响,撒上孜然和辣椒面,豪迈过瘾。
有江南特色的清蒸鲥鱼,这次是品相完美的鲜鱼,鳞光闪闪,辅以火腿、笋片、香菇,用猪网油包裹蒸制,最大程度保留了鱼肉的鲜嫩肥美。
有林晚昭拿手的古法头抽焖肉,用的是酱香村带回的头抽,肉块红亮酥烂,入口即化,浓郁的酱香弥漫在空气中,成为今夜味觉记忆的锚点。
有清爽解腻的凉拌时蔬拼盘,用了汾阳府的“酸王”陈醋调味,酸爽开胃。
还有一大锅用料十足的什锦海鲜粥,熬得米粒开花,稠滑鲜美,暖胃又暖心。
当然,更少不了林晚昭这几日赶制出来的各种点心:松脆的“青松”酥饼、软糯的“白莲”糕、寓意好运的“锦鲤”馒头,以及她临时起意,用红豆沙和糯米粉做的、憨态可掬的“福猪”包,象征圆满。
没有精致的杯盘碗盏,大多是用粗陶大碗、木盆甚至干净的荷叶盛装,却更添了几分野趣与豪情。酒水方面,顾昭之下令,以茶代酒,或饮用驿站提供的、度数极低的本地米酒,以免误事。
宴席开始,顾昭之并未多言,只举杯(以茶代酒)简单说了几句:“此行辛苦,诸位同心协力,功成返京。今日一聚,聊表谢意。望诸位前程似锦,珍重。”
简洁,却足够。众人轰然应诺,纷纷举杯相和。
随即,气氛便彻底放开。大家不再拘泥于官职身份,关系熟稔的互相调侃着路上的趣事,比如某人在荒庙被“鬼影”(獾子)吓破胆,某人在河边学狗叫,当然,说得最多的,还是侯爷那夜下河摸鱼的“英姿”,以及林行走层出不穷的美食。
“老王,还记得在北疆那会儿,天寒地冻,林行走愣是用那点有限的食材,捣鼓出那锅热乎乎的‘乱炖’,吃得咱们浑身冒汗,那叫一个舒坦!”
“怎么不记得!还有那次在江南,林行走做的那个什么‘酥山’,我的娘诶,这辈子没吃过那么凉快香甜的东西!”
“要我说,最绝的还是侯爷摸回来的那几条小鱼,林行走做的那个汤,啧啧,鲜得眉毛都要掉了!”
“哈哈哈!你小子就知道吃!不过说真的,这趟南巡,别的收获不说,这肚子是真没亏着!”
“可不是嘛!以后回了京,再想吃林行走的手艺,可就难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